跳广场舞被索赔20万!监控拍到这一幕:这类动作所有人都在做
发布时间:2025-05-04 11:28:58 浏览量:2
广场舞,作为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本应是带来欢乐与健康的。然而,近年来,因广场舞引发的纠纷却频频见诸报端,令人唏嘘不已。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些纠纷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先来看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在杭州,李阿姨是一位广场舞爱好者,平日里热衷于在广场上和伙伴们一起翩翩起舞。一次常规的广场舞活动中,李阿姨在做 “大摆臂转体” 这个常见动作时,不慎碰到了身旁的队友。这一碰,看似平常,却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队友当场摔倒,后经诊断为半月板撕裂。这一意外让原本欢乐的广场舞氛围瞬间凝固,更让李阿姨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困扰之中。队友家属随后向李阿姨索赔 20.3 万元,这一高额索赔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好在现场监控清晰记录了碰撞过程,为后续的责任判定提供了关键依据,也让这起纠纷的法律风险逐渐浮出水面。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一个看似简单的舞蹈动作,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李阿姨或许并非故意,但意外已然发生,这也提醒着每一位广场舞参与者,在享受舞蹈乐趣的同时,一定要时刻留意自身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
那么,从法律层面来看,对于这类广场舞侵权责任是如何判定的呢?根据《民法典》第 1165 条规定,过错侵权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具体到广场舞场景中,有三类情形容易触发赔偿。其一,动作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像快速旋转、大幅跳跃等动作,如果在人员密集的广场舞场合使用,就大大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概率。其二,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例如场地是否平整、有无尖锐物品,设备是否完好无损,以及现场是否配备基本的急救设施和人员等。其三,参与者自身未履行注意义务,比如隐瞒自身疾病,导致在跳舞过程中突发状况;擅自改变既定动作,影响整体秩序;甚至故意碰撞他人等行为。所以,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对相关法律规定有清晰的认识,在享受广场舞乐趣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于广大广场舞爱好者而言,如何安全地享受这项运动呢?作为领队,至关重要的是准备好 “三张清单”。一是风险动作清单,明确禁止一些危险系数高的动作,比如托举动作,同时对旋转角度等进行合理限制。二是安全检查清单,每天跳舞前仔细检查地面状况,有无坑洼、积水等;每周对使用的设备,如音响、道具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无安全隐患。三是应急预案清单,配备基本的急救物资,如创可贴、碘伏、绷带等,还要熟知附近医院的信息,以便在意外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而对于普通参与者,也有五条自我保护原则。首先,建议 60 岁以上的老人在参与广场舞活动前,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确保自身身体状况适合运动。其次,要注重装备升级,选择防滑性能好的舞鞋,佩戴护膝、护腕等防护装备,降低受伤风险。再者,在跳舞过程中,严格按照动作规范执行,与他人保持至少 1 米的安全距离,避免不必要的肢体碰撞。
此外,合理配置保险也是降低经济风险的有效手段。保险方案可以分为基础版和升级版。基础版包括团体意外险和公众责任险,团体意外险能为参与跳舞的队员在遭受意外伤害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公众责任险则主要保障因活动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的赔偿责任。升级版则可考虑运动取消险,若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活动取消,能减少组织者的经济损失;雇主责任险对于有领队或教练等类似雇佣关系的团队较为适用,可保障在工作过程中因意外或疏忽导致的队员伤亡赔偿责任。
专家也提醒广大广场舞爱好者,广场舞并非 “法外之地”,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可能涉及法律责任。只有做到安全规范跳舞,同时配置合理的保险保障,才能真正无忧地享受广场舞带来的快乐。在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广场舞作为一项极具群众基础的运动,本应是传递积极健康生活态度的桥梁。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从自身做起,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广场舞成为和谐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非矛盾纠纷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