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小时“钢铁之舞” 守护能源动脉
发布时间:2025-05-06 15:31:36 浏览量:2
五月的第一缕朝阳跃出海面,深圳赤湾深水码头正一派热火朝天,即使是五一假期依旧忙碌不息,一场震撼人心的“钢铁之舞”正在上演。重达180吨的深海挖沟犁宛如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在千吨级浮吊船的精准操控下稳稳就位在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91”船的甲板,这场持续16小时的装船攻坚战,奏响了新时海油人奋进的乐章。
精密如绣织就深海安全网
凌晨5时,赤湾深水码头灯火通明,项目施工经理迟波正组织浮吊、甲板、基地及挖沟班组在码头召开班前会,着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此次吊装要将这个庞然大物锁定在“海洋石油291”船的甲板上,164颗螺栓必须严丝合缝,丝毫不差。”他事无巨细,从人员站位到尾绳控制,将风险提示和预防控制措施讲解得清晰透彻。
驾驶台内,大副宋进鹏的目光在六块显示屏间快速切换。GPS定位数据、现场监控、推进器状态......每一个参数都牵动着他的神经。“继续保持艏向,保持船位偏差不超过0.3米。”他对着对讲机沉稳有力的指挥,工装上的浪花,是他们别样的劳动勋章。
6时18分,晨光初醒,六台探照灯将作业区照得亮如白昼。起重指挥手持对讲机登上30米高的吊机顶部。“各岗就位!”随着指令下达,12名司索工如精密齿轮般开始同步动作——检查卸扣、复核吊带、涂抹防锈脂,每个动作都带着特有的节奏感。随着浮吊缓慢提升,重达250吨的吊机如同拧一根羽毛一般,轻柔精准的落座在“海洋石油291”船的船尾。
7时03分,宋进鹏走进“海洋石油291”船的驾驶台,高频对讲机的电流声刺破寂静:“开始试挖沟。”这艘中国唯一犁式挖沟船再次启动引擎,在定位系统的微光中校准航向,两组主推进器全力轰鸣时,这艘巨轮释放出的24000千瓦动力,相当于两列半高铁同时全速推进的能量——足以在惊涛骇浪中稳住船身,拖着重型钢犁精准切割海底岩层。“这艘深海大力士不好驾驭,管理船舶必须慎之又慎”。宋进鹏在驾驶台眼神坚定的说道。
薪火相传匠心浇筑能源盾
在设备调试阶段,有着15年工龄的技术总监田亮正手把手指导徒弟罗鹏杰进行设备联调。“前托管架升高0.5米,拉力降低0.5吨!”这对师徒组合的默契配合,正在进行设备传感器的标定。当最后一组数据测量完毕,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设备完成联调,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这不仅是设备的装船,更是海洋工程精神的传承。"安全监督蒋喻栓说道。
挖沟科室主任崔相鲁,原来是一名ROV监督,突然接手过挖沟科室主任这面大旗,他起初心里也“发憷”,担心自己能否驾驭这个由1万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庞然大物”。然而,青年ROV领航员罗鹏杰一顿巧妙快速排查故障的操作,直接打消了他的顾虑。在挖沟犁电路调试的过程中,通讯突然中断,挖沟犁的控制系统无法启动,液压测试也受到直接影响。经过现场排查,大家都认为是挖沟犁电子仓的问题,若要拆除电子仓,那可是一个“大活”,做起来少则10小时,多则1-2天。
“我不这么认为。”罗鹏杰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淡定的从电脑上调出图纸,在密密麻麻的电路图中仔细寻找可能的故障点,“往往复杂的问题,就应该从最简单的故障开始排除。这是我师傅田亮教我秘诀。”。话音刚落,他便从挖沟犁控制间到挖沟犁终端箱一段段排查,查找光纤衰减情况。终于,在挖沟犁终端箱发现光纤衰减过大,导致通信失败,只需重新做一个光纤头就能解决故障。连续工作16小时的他,身体虽然很疲惫,但仅用半小时就排除了真正故障,心中满是成就感。在12天连续作战中,项目团队将168项风险点分解到人,创造了零失误、零损伤的吊装纪录。
铁军鏖战细节彰显硬功夫
“挖沟犁作业就像在海底‘绣花’,既要保证海管埋深符合要求,又要避免损伤已有的海管。”宋进鹏解释道。现场海底环境复杂,既有已铺设的海管,又有其他管道交错分布,作业难度极大。宋进鹏指挥驾驶台团队熟练操作GPS、声学定位系统和运动传感器,将“海洋石油291”船牢牢锁定在预定作业线上,误差不超过0.5米。“慢工出细活。”宋进鹏在班前会上强调,“我们宁愿多花点时间,也要确保船舶位置不偏移路由。”他特意安排经验丰富的动力定位操作员负责稳定船舶位置,自己则几乎寸步不离驾驶台,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会议室内,凝聚着6位挖沟技术工程师心血的《挖沟犁动员吊装方案》,历经三次专家论证会、多次沙盘推演,最终获得吊装作业许可,充分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也让大家对这种大型吊装作业胸有成竹。
暮色渐沉,忙碌了一天的船员们齐聚餐厅,他们的节日聚会简朴而温暖。田亮看着手机里四个月大的儿子照片,宋进鹏翻看“孩子假期愿望清单”,与舷窗外渐亮的海上平台灯火交相辉映——这些在深海“绣花”的匠人,正用24小时轮班、连续16小时作业的坚守,为六月即将贯通的海底能源动脉铺就安全之路。施工日志上的新纪录“最大偏差0.2米”,这是他们写给大海的“精度诗行”
从晨光初绽到夕阳熔金,赤湾码头的“钢铁之舞”仍在继续。当千家万户在用上经由他们埋入海底的油气管道输送能源时,那些深海里的精密数据、甲板上的焊花飞溅、驾驶台的彻夜灯火,都将化作一句无声的誓言——以匠心致深海,以奋斗护能源。(全媒记者 马榕蔚 通讯员 李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