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年看非遗! 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岭南风情即将点燃江城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0 浏览量:1
记者:许愿 通讯员:周媛媛
日前,记者获悉,由广州歌舞剧院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将于4月12日-13日亮相武汉琴台大剧院,这场融合了传统英歌舞与现代舞美艺术的视听盛宴,将为江城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潮汕文化之旅。
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随着申遗成功,“非遗过大年”也成为今年的热门。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其以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为载体,将“英歌”描绘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成就了剧中青年一次对内心的探索和自我成长的旅程,更是展现了中华儿女对文化的传承、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追求。
舞剧《英歌》以非线性叙事结构,多度空间叙事构成,借当代青年因英歌棒“穿越时空”的故事,揭开往事谜团。通过正向、反向叙事,带给观众“恍然大悟”的感觉。通过演员肢体构成多维度叙事、多场景叙事、记忆碎片、时空裂隙等艺术构成方式。“希望观众在整个的观剧过程中也能够将这些记忆、情感、叙事的碎片,一片一片拼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总编导钱鑫、王思思表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剧运用了以英歌为代表的众多潮汕文化元素,以“中华战舞”——英歌贯穿本剧始终,承载着潮汕人为国家一往无前的志节,寄托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靠着这精神的支撑,潮汕人漂洋过海,在战争时期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开拓进取。也因着这精神的连结,无论漂泊再远,他们心中始终怀着对故乡的眷恋,遥远的思念化作永远的乡愁,浪打不息,风吹不散。
剧中除英歌外,还融入了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木雕、铁枝木偶、潮绣、牛肉丸、潮州油纸灯笼等潮汕民俗、文化元素,展现了丰富、多面的中华文化,让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绽放在舞台上。在承载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英歌》独辟蹊径,借当代青年因英歌棒“穿越时空”的故事,揭开往事谜团。
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在创排期间走访潮汕乡镇村落,邀请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人性传承人陈来发、甲子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炳光、潮汕英歌凤岗英歌队等对演员们进行系统集训。
该剧由国内一流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由史前进担任艺术总监,张毅担任制作人,钱鑫、王思思担任总编导,罗周担任编剧,聚集辛竹、刘科栋、任冬生、阳东霖、刘双琛、王岩等行业大咖强势加盟,吴淼、董文杰作执行编导。剧中既有热血沸腾的群英会战、英歌群舞等场面,展现出英歌舞的豪迈飒气;也有细腻动人的双人舞、独舞段落,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刚柔并济引人入胜。
据悉,舞剧《英歌》4月12日-13日武汉站演出里,还将会带来全新上线的牛肉丸公仔、冰箱贴、麒麟香囊等文创产品,在演出结束后,还有主演签售会,《英歌》主演们将会近距离与观众交流。
走进剧院之前,不妨跟着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舞剧《英歌》中的非遗元素吧!
木雕
木雕是广东潮汕建筑当中最重要的特征元素,木雕的人物形象往往和传说中的神明、英雄有关。剧中有一段专门的木雕舞,以门框构造的抽象的庙宇深宅作为表演空间和支点,身着土金色调服装的“木雕”们,倚门悬梁、姿态各异,造型逼真、动静相宜。整个舞段的动作顿挫有力,造型感十足。儿子与父亲在这些“木雕”间逡巡穿梭,以舞“对话”,父亲似乎在给儿子述说着什么。而通过父与子对古老木雕的欣赏,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就是如此代代相传下来的。
铁枝木偶
剧中出现的铁枝木偶,同样是潮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铁枝木偶戏是以潮汕方言为表演语言、以潮汕八音锣鼓等作为表演乐器、以传统戏剧剧目和当地素材作为表演剧目的一种地方戏剧。操纵木偶的艺人,手握三支铁杆,仅用推、拉、提、拨、抖等实现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表演,念唱着世间百态、悲喜情仇,将呆板的木偶变成情感丰富的剧中人。而剧中的人、偶共舞相当开脑洞,可以看成是儿子在心理时空当中的梦境,亦即“梦中之梦”。在木偶表演、人物舞蹈的同时,通过光影的有机运用,如巨人和小人的差异,神秘诡异,自然贴切,更加延展了观众视域。
油纸灯笼
油纸灯笼是用细如牙签、薄如纸张的竹篾编织而成。彩以竹为原料,在潮汕方言中“竹”和“德”同音,所以老辈人常说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彩灯上所写的“财丁兴旺”的祝语。圆形的油纸灯笼,象征团聚和圆满,同时灯笼的光是金黄色而又通明柔和,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光明和祥和的愿望。舞剧《英歌》中油纸灯笼不仅作为舞美装饰贯穿始终,也作为了关键道具在舞段中承担作用。如母亲手里的“思念”随着海浪漂到了父亲手中,衔接了上下舞段;又如在插秧务农的舞段中化为了装秧苗的背篓,帮助确立了人物的形象。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民众人生礼仪习俗的重要活动之一,是为十五虚岁的少年少女举行的“成年礼”。舞剧《英歌》中的“出花园”舞段较为明显的取自传统仪式形式:红木屐和“胶掠”。红木屐寓意着吉祥;“胶掠”就是红色漆边的竹篮,一般用于放供品,有的“出花园”仪式中还会有“跳胶掠”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