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幸福梅里斯】达斡尔族“艾力”舞蹈队:舞步里的文化传承与乡土情怀

更新时间:2025-04-09 19:54  浏览量:4

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莽格吐乡莽格吐村,每逢夕阳西下,村文化广场上总会响起达斡尔族民歌《嫩水渔歌》的悠扬旋律。身着传统服饰的妇女们围成圆圈,踏着轻快的“顶胯”“滑步”舞步,将农耕生活的质朴与民族文化的灵动融为一体。领舞的多敏,正是这支“艾力”舞蹈队的灵魂人物——一位用半生守护达斡尔族非遗文化的乡村守护者。

“妈妈的歌谣,是刻在骨子里的根”

多敏的非遗守护之路,始于童年记忆中的炊烟与歌舞。“小时候,妈妈和姐妹们总在农闲时聚在自家炕头,边唠嗑边跳哈库麦勒舞,歌声像嫩江水一样自然流淌。”回忆起儿时的场景,多敏眼中有光,“那些动作、那些调子,仿佛天生就该属于我们达斡尔人。”

2007年,多敏偶然参加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首届非遗传承班,系统学习哈库麦勒舞蹈和扎恩达勒民歌。当熟悉的旋律从母亲辈的即兴哼唱变成规范的乐谱时,她既震撼又感动:“原来我们祖辈传唱的,是经过数百年沉淀的艺术瑰宝!”这一年,她与20余名姐妹自发组建“艾力舞蹈队”。“‘艾力’在达斡尔语中是‘村民’的意思,我们想证明:田间地头的普通人,也能跳出民族文化的精气神。”

从农活到舞台:让传统“活”起来

舞蹈队成立之初,条件艰苦。没有专业排练厅,队员们就在村广场上踩着露水练习;没有演出服,她们用碎布拼接出缀满民族纹样的长袍。多敏带领姐妹们深入挖掘达斡尔族习俗:哈库麦勒舞中模仿雄鹰展翅的动作,源自狩猎文化;鲁日格勒舞的旋转步伐,暗合农耕时播种的韵律。2019年代表齐齐哈尔市参加了吉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2012年受邀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参演的风情音画《达斡尔人》节目获得了表演金奖、优秀组织奖、舞美奖、演员奖等11个奖项,让“艾力”之名走出村屯。

“过去觉得跳舞是闲事,现在成了正经事业。”队员吴艳霞感慨。舞蹈队农忙时帮游客拍摄民俗短片,农闲时编排新节目,还开发了“非遗体验游”项目——游客不仅能观看表演,还能跟着多敏学顶胯舞步。2022年莽格吐乡打造“格根塔乐”风景区后,舞蹈队成为景区文化名片,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播种希望:让文化在下一代生根

“非遗不能只停留在舞台上,更要种进孩子们心里。”自2015年起,多敏担任莽格吐小学非遗辅导员。她将传统动作改编成课间操:“顶胯”对应“小树苗茁壮成长”,“滑步”模拟“江水奔流”,孩子们边跳边喊“达斡尔语口令”,课堂笑声不断。12岁的张雨彤跟着多敏学了三年舞蹈,如今已是校文艺队骨干:“多敏老师说,跳好舞就是守护我们的家。”

面对非遗传承的断层危机,多敏有自己的坚持:“不能把文化锁在保险箱里。”她推动非遗进社区、进节庆,开江节时组织村民跳“祈福舞”,抹黑节上教游客画“吉祥纹”。她将舞蹈、民歌纳入系统化教学。“看到年轻人主动穿上传统服饰学跳舞,我就知道这文化有未来。”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多敏正带着孩子们在江畔排练新编的舞蹈。暮色中,她的身影与翩跹的舞步、孩童的笑语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幸福是什么?”面对提问,她指向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是母亲传下的歌谣还在回响,是孩子们踩着祖辈的舞步长大——这就是我们的根,永远扎在这片达乡的土地上。”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多敏与“艾力”舞蹈队用坚守与创新,让非遗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鲜活当下。她们舞动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记者丨陈佳玉

编辑丨赵伟男 校对丨耿德波

责编丨丛明辉 总编丨贾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