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默轩:一纸皮影 舞动乾坤
发布时间:2025-07-12 02:16:28 浏览量:2
在合肥市老城区一间工作室里,灯光穿透素白的幕布。19岁的马默轩指尖翻飞,两根竹签牵动的孙悟空皮影凌空腾转,金箍棒划出流利的弧线。在台上,锣鼓一响,皮影戏“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在台下,帷幕一拉,指尖的翻转、唱腔的训练、刻刀间的百转千回,皮影戏训练占据了马默轩的大半童年。
马默轩是马派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马派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皖北农家,创派人马信昌靠一张驴皮、一副锣鼓走遍华北平原,江淮两岸独树一帜,家族代代相传,于2017年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拿不起”到“放不下”
“看三大(三伯父)表现皮影戏,就跟看动画片似的,但那种临场感特别震撼”。皮影戏又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电影”。2012年,5岁的马默轩第一次完整观看了三伯父马飞的皮影戏演出,便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人觉得我只是一时兴起,但我在皮影戏上看到了无限可能。”在马默轩的苦苦坚持下,他于9岁正式拜师马飞,开始了学艺生涯。
马飞对皮影戏技艺有着近为苛刻的追求,对马默轩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学艺生活成为了他的童年日常。
皮影戏是极端复杂的综合性艺术,在学习操控影偶前,还需要学习唱腔、锣鼓等多重“功夫”,“就拿学唱腔这一门来讲,为了适应各地受众的习惯,一开始要学习多种唱腔”。马默轩告诉记者,他的先天嗓音条件比不上师傅马飞,只能咬定“勤能补拙”不松口,一练就是三年。
“我们马派皮影戏演绎的猴戏在全国都独树一帜,所以每代传承人第一个拿起的角色都是孙悟空。这个人物练好了,其他人物都好练”。2017年,“基础功夫”达标后,马飞把着马默轩的手,带着他第一次拿起了影偶。当马飞松手的那一刻,马默轩只觉得手中的杆子蓦地一沉,这薄薄的影偶像是灌了铅似的,十根手指怎么都不听使唤。
“孙悟空这个角色考验的不仅仅是蛮力,还有巧劲、手腕掌控的力度、手指拿捏的角度”。从“拿起杆”到“舞起来”,光琢磨孙悟空这一个角色,马默轩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现在,马默轩已经在国内外各类舞台上完成了上百次演出,小到《斗鸡》等剧目中的小动物,大到《二龙山除妖》中双手操作八个角色,影偶在马默轩的指尖实现了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真正把一个角色摸透后,我发现几乎感受不到影偶的重量了,就像在手上消失了一般,我只能关注到角色在帷幕上的身影”。
“忘掉右手,左手便是另一只猴”
2023年秋,新华社将镜头对准了马派皮影戏的经典剧目《真假美猴王》。这一剧目不仅需要左右手同时操控角色,还需要保证两个角色的高度同步性,在过去的皮影戏赛事中被视为难度最大的剧目之一。
留给马默轩的时间只有一个月。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是改变惯用手。为提高左手的灵活度,马默轩吃饭执筷、挥笔运刀都只用左手,“刚开始的几天,连菜都夹不起来”。熟练使用左手后,马默轩开始了每日长达十个多小时的练习。
“右手翻十个跟头,左手必须同步跟上,速度、动作必须完全一致”。为了保证真、假美猴王的同步性,他双手被竹签磨满了血泡,结出厚厚的老茧,部分指尖皮肤甚至磨去了纹路,到晚上连筷子都拿不起了。
一个月后,当镜头对准帷幕,两只美猴王在台上斗得难舍难分,这出戏,他演得出神入化。“你这出戏,算是演到位了。”一向严厉的马飞看过后也终于点了点头,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百年绝唱出新声
皮影戏除了需要练唱腔、学敲锣、操作影偶外,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制作影偶。马派皮影制作分选片、制皮、画稿、雕镂、熨平、打磨、着色、上油等八道工序,制作过程耗时耗力。
“影偶在现代有更多的创作空间”。现在,马默轩正在探索皮影戏与现代融合的更多形式,将皮影戏艺术带入更多青少年群体的世界,例如结合《大圣归来》等国产动漫进行影偶形象创作,结合“扫黑除恶”“校园欺凌”等主题创作新的剧目,为适应不同地方听众习惯选择不同的唱腔进行演绎等。
从为瑞典孤独症儿童所做的专场演出场场爆满,到足迹遍布合肥市上百所中小学及高校,马派皮影戏以其鲜明的人物造型、夸张的神态、和谐的画面布局与色调赢得了各类受众的喜爱。“每次听到观众说‘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你们演得好棒’时,我就觉得所演出的内容真正传递出去了,再苦再累,值了。”马默轩说。
马飞和马默轩(右一)演绎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