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荆轲刺秦王不成功,反被秦王连刺八剑,是实力悬殊还是另有隐情?

发布时间:2025-08-31 17:02:59  浏览量:5

【“山野说故事”又在此与您见面,谢谢您的关注】

荊轲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如今试作设想:假如荆轲刺秦王成功,历史的长河或许会因此改道。

然而,历史并未如假设般发展。在荆轲距秦王咫尺之遥,大殿空旷无兵,嬴政惊惶失措忘呼援兵之际,他却被秦王连续刺中八剑,最终落败。

这究竟是因为荆轲技艺不精,还是秦王武艺超群?

据《史记》记载,荆轲原为卫国人,其祖籍乃齐国,后迁至卫地,故以卫国人自居。卫人称他为庆卿,而燕人则唤他作荆卿。

荆轲年少时,痴迷于读书与剑术,曾试图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却未获赏识。

一次游历至榆次,他与当地名剑客盖聂论剑。盖聂觉得荆轲志向远大,但剑术造诣尚浅,两人意见不合,荆轲便乘车离去。

经过多地游历,荆轲最终来到了燕国,并在那里结识了挚友高渐离与田光。高渐离擅长击筑,荆轲常随其音乐高歌,二人很快成为知音。田光对荆轲极为赏识,认为他“神勇非凡”,可担重任。

彼时,秦国正以连横之策逐步吞并六国,大将王翦已攻陷赵国都城。鉴于赵燕曾共谋抗秦,赵国破败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燕国。为免亡国之祸,太子丹密谋刺秦,欲借此迫使秦王立誓。首要难题便是,谁能担此重任?

太傅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虽受礼遇,却以年迈为由,转而向太子丹引荐了荆轲。为保计划万无一失,田光毅然选择以自刎之举,回馈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同时也以此促成荆轲接受燕太子丹交付的刺杀秦王重任。

合适人选既已确定,如何实施刺杀任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怡逢那时,嬴政正悬赏重金,求购叛军将领樊於期的人头。而樊於期正受太子丹庇护,于燕国躲避灾祸。于是荆轲向太子丹提议,将樊於期的头颅与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以此获取其信任,进而推行刺杀计划。然而,太子丹并未同意杀掉樊於期。

荆轲便自行去见樊於期,向其详细说明刺秦计划,并承诺会助他报嬴政杀害其父母宗族的血海深仇。樊於期听后,决然自刎,献上头颅。

有了能获取秦王信任的物品,还需一件得力的工具来完成刺杀。

当时,赵国有一位声名远扬的铸剑师徐夫人,他精心锻造了一把锋利无比的短剑。太子丹不惜花费百两黄金将其购得,随后命工人用毒药淬炼这把武器。经试验,此剑只要割破人的皮肤,被割者便会立即死亡。

燕国有个十三岁就犯下杀人案的少年,名叫秦舞阳,他被选为荆轲的助手,协助完成刺秦大计。实际上,除了秦舞阳,原本还有夏扶和宋意两位备用人选,他们二人皆是燕国赫赫有名的勇士。

田光之所以更看好秦舞阳,是因为秦舞阳情绪激动时脸色发白,而夏扶激动则脸色发红,宋意脸色发青。白色相较于红、青二色,更不易被人察觉。况且,秦舞阳是燕国著名将领秦开的孙子,名将之后,想必胆识过人。

启程之日,凡知晓荆轲刺秦之秘者,皆在太子丹引领下,白衣素裹,齐聚易水之畔,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之时,荆轲随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尽显其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

荆轲踏上征程后,太子丹特地请人观测天象,以卜刺杀之吉凶。恰逢天际白虹横贯,却未穿透太阳。古人视虹为臣子之兆,太阳则为君主之象,白虹贯日,预示臣下刺君之成功。然而此象未全,太子丹焦虑万分,疑心计划将败。

荆轲与秦舞阳抵达秦国,首访者乃嬴政之宠臣蒙嘉。蒙嘉在秦王前美言:“燕国为表忠心与臣服,特献燕国沃土与樊於期之首。”督亢地图的呈上,更是燕国投降之象征,嬴政大喜,于咸阳宫设宴款待两位燕国使者。

按原定计划,荆轲手捧樊於期之头,秦舞阳携燕国地图,共登咸阳宫之阶。

秦王以九宾之礼相迎,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云集。秦舞阳初见秦国朝堂之威严,忆及己身重任,不禁惊慌失措,浑身战栗。荆轲灵机一动,以“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为由,巧妙化解尴尬。

于是,进献地图之任,落在了荆轲肩上。随着地图缓缓展开,匕首现形。然而,荆轲并未即刻持匕首刺向秦王,而是左手紧抓秦王衣袖,右手执器欲刺,此举更似挟持而非刺杀。

原来,荆轲原本的计划并非直接刺杀秦王嬴政,而是企图将其劫持,迫使嬴政许下归还侵占诸侯封地的承诺。

面对荆轲的突袭,嬴政虽一时惊惶,但反应极快,迅速跃起并挣脱被抓的衣袖,趁机拔腿就跑,于是出现了“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狂奔”的紧张一幕。

当时,秦国律法规定,朝堂之上大臣不得携带武器,且宫殿外的士兵未经君王命令不得擅自入内。因此,嬴政只能依靠自己脱身,然而在慌乱之中,他的佩剑却怎么也拔不出来。

关键时刻,一直为嬴政诊治的医官夏无且也在场,他手持药囊,果断掷向荆轲。荆轲为了躲避药囊而停顿,这给了嬴政宝贵的喘息之机。在大臣们齐声高喊“王负剑”的指引下,嬴政终于抽出了佩剑,一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

此时,败局已无法挽回,荆轲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刺向嬴政,却只是刺中了秦王背后的柱子。嬴政惊魂未定,又怒不可遏,连砍荆轲八剑,将其反杀。

荆轲身负重伤,背靠柱子,双腿叉开,以一种决绝的姿态辱骂嬴政:“事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本想活捉你。”殿外的士兵此时才反应过来,冲上大殿,不等荆轲骂完,便将其砍死。

荆轲自己坦言,刺杀失败的原因在于他试图生擒嬴政。

这便是太子丹与荆轲的天真之处,他们寄希望于生擒嬴政,逼迫他签订契约,归还侵占的土地,再联合诸侯国共同反抗秦国。姑且不论能否生擒嬴政,他签订的契约又怎能轻易相信?

“先劫持秦王,迫使其归还诸侯侵地;若不成,则刺杀之。”但这样的计划,需要两次完美的时机,而整个刺杀行动却只创造了一次看似完美的机会。荆轲终究未能达成目标。

从荆轲年少时携剑术游说卫元君却未获认可,以及与盖聂论剑落败这两件事,不难发现,荆轲的剑术造诣其实算不上特别高超。原本负责刺杀辅助工作的秦舞阳,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脸上流露出的惊恐之色,虽被荆轲巧妙掩饰过去,但无疑已在秦王心中敲响了警钟。

由此可见,荆轲刺秦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荆轲自身剑术水准有限;其二,队友秦舞阳的失态,相当于提前给秦王做了预警,让秦王能迅速做出反应,这并非是因为秦王武艺超群。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刺杀计划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他们最初并没有把刺杀秦王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异想天开地想要生擒秦王。

倘若从一开始就坚定刺杀秦王的决心,那么历史的走向或许真的会被荆轲改变。只可惜,斯人已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然无法回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