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沂南:“小戏台”唱响乡村文化振兴“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5-09-01 16:59:15 浏览量:1
“这戏里的西瓜大棚、媒婆张姨,还有种瓜的小伙,这不就是咱村的事嘛!”近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双堠镇双堠村文化广场上,一场由镇文化站、宣传办携手辖区群众自编自演的小剧《瓜棚恋》热闹开演,吸引许多群众驻足围观。
《瓜棚恋》讲的是科研员魏科与恋人杨春因20万彩礼受阻,杨春灵机一动借假病历验真心,最终以真情打动母亲,摒弃高额彩礼,共圆甜蜜创业梦的故事。广场上,只见村民杨希菊饰演的媒婆张姨甩着手帕、扭腰踮脚,活灵活现地走上舞台,引得台下观众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节目真接地气!”
近年来,双堠镇立足群众文化需求,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精心选送非遗展演、文艺汇演、公益培训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用乡音土语、真情实感,把大道理唱进小曲、把新政策编进小段,让群众在笑声中受教育、在掌声里得实惠,真正实现了“小舞台”传递“大道理”的宣传教育效果。
“最近,镇上、村里隔三差五就有文艺演出,我场场不落,每回都是最早来的,能抢个好位置。”双堠村村民万秀华笑着说,“戏里讲的理儿我听懂了,今后咱也学魏科、杨春,少攀比、多奋斗,咱们双堠人就得有这样的精气神!”
“像《瓜棚恋》这样的原创剧目,展现了新时代双堠镇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大丰富了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传播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镇文化旅游工作岗负责人邬云英介绍道。如今的双堠镇,白天干群携手建设忙,晚上广场欢歌笑语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像这样热热闹闹的夜间“小戏台”在沂南县并不罕见。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沂南县依托红色文旅资源打造的群众性小戏小剧沉浸式演出项目成为了全国文旅融合的创新样板,《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等红色剧目深受群众喜爱,也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村民们自发创演小戏小剧,也让接地气的“小戏台”变成了唱响乡村文化振兴“大舞台”。
夜幕刚刚降临,辛集镇世和庄村的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村民们搬着小板凳早早赶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小戏小剧”演出正在这里火热开演。舞台上,演员们用方言土语、夸张的表演引得台下笑声不断;舞台下,老人摇着蒲扇、孩子踮起脚尖,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为盛夏的乡村夜晚注入蓬勃生机。
“天上不会掉馅饼,陌生链接莫点击!”由辛集镇文化站创演的反诈主题短剧《骗局重重》成为当晚焦点,滑稽而深刻的诈骗情节,让观众在笑声中牢牢记住了防骗要点。“演得太像了!咱村里老李去年就被这种骗术坑过,这戏可比开会宣传有意思多了!”村民刘延刚竖起大拇指。
由村民自导自演的传统伦理喜剧《三个媳妇闹翻天》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刁钻媳妇为争家产闹得鸡飞狗跳,最终被婆婆的包容感化,幡然醒悟的桥段让观众笑中带泪。“把婆媳矛盾演成喜剧,既不伤和气又能传递孝道,这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思政课’。”作为编剧,世和庄村党支部委员张廷莲对演出效果很满意。
今年以来,辛集镇组织各村开展“小戏小剧”巡演10余场,演出剧目由镇文化站、庄户剧团和各村文艺人才共同创作排练。“节目素材全部来自乡亲们身边人身边事,方言演、土味足,比专业剧团更‘对胃口’。”镇文化旅游工作岗负责人侯杰介绍。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既盘活了民间文艺能人,又以鲜活形式传播了政策法规、乡风文明。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致的戏服,但这里有最真诚的表演和最热烈的回应。沂南县用一方小戏台,唱响了文化振兴的大戏,让文明新风随着夏夜的风,吹进千家万户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