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抗战胜利80周年│鼓舞人心的12首抗战歌曲至今仍是经典

发布时间:2025-08-26 17:58:56  浏览量:1

这些歌,其实没那么远。你可能会在大街上听见它的前奏,以为是老一辈才懂的“国歌”,但说起来,这些旋律当年没一个不是硬生生跟苦日子、血仗、饭碗和家里人的眼泪搅在一起的。你要问它们是哪来的,是谁敲下第一个歌词,谁在炮火边喊出嗓子,故事可多了,没一个是轻松的。

那年天还没黑透,东北已经塌了,家家户户都像冷风里站着,门口贴的福字也挡不住失土的痛。你还记得吗?那歌里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不是个文绉绉的比喻,是一场真的动员——什么血、什么肉,都是自己人的命。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是喊给街头巷尾、喊给孩子和老人听的。说起来,谁不是一边扼腕,一边还不想低头?后来这首歌成了国歌,可那时候,它是电影《风云儿女》里头的愤怒,是八方新闻纸上的泪,是烽火里守着收音机的人对未来的一点盼头。

再想到张寒晖。那个时候他在陕西听见几个东北流亡的学生哭,声音都哑了,说家乡怎么被毁,亲人在远方,连河流和地名都变成了梦。他就坐在桌前写下“流浪流浪”,写那“无尽的宝藏”,写人们背井离乡。三更半夜那种冷,写出来不是给谁看的,是自己心里的潮水。张寒晖或许没有料到,这首歌后来走进了关内,唱给更多从来没见过辽河草原的人听。中国那么大,伤口和仇念是连着的。

年轻人热血也不是空话。有一年,《桃李劫》要拍电影,捧着的主题曲就只对着同学们喊: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桌上的饭碗里也没剩多少米,可那些学生偏要坐在草稿纸上,商量怎么抗日,怎么救国,也许也会偷偷喜欢同桌的姑娘。但那首歌比情书还热烈——兴亡就是你我,这一代人要赶上这口气,不敢耽误。你要说什么是燃,听听那些校园三角铁、破吉他档次的合奏,乱七八糟,却真诚得发光。

战场是另一回事。大刀队那会儿出门,没人比他们硬气。卢沟桥的炮声一响,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可不是说着玩的。你得想象一下,夜里月亮冷白,几十个人紧握钢刀,鞋底踩着冻土,一个动作就是生死。贺绿汀有首歌写的是游击队——“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听着像是嘲讽,其实是苦中作乐。山里转来转去,人没消磨,心还在打磨。乐观,说得慢了都不对,从枪和炮下爬出来的人,抱着柴火唱这歌,那是真脆生生的一个“活命”本事。

太行山那边,桂涛声亲眼见到流亡的母亲送孩子去抗日。烟盒上的歌词不是装饰,“千山万壑,铜壁铁墙”。你读到这儿,多半会有点鼻酸。谁家还有个儿子,谁还没见过母亲的手在夜里刮月。军民一块儿,小米饭也能造出铜墙铁壁的意思,敌人要是钻进来,就让他灭在这里。这是根据地的决心,撼石不移。

再转一个头,黄河就走进来了。说到光未然,他过黄河那回,看见船夫和激流拼命,好像那水就是一整个民族的情绪。“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不是诗,不是画,是走不过去的历史。保卫黄河,也就是保卫家门、保卫自己不受奴役。谁家祖坟不在河边?歌是这么唱起来的,连着肉身。

战场之外也有日子要过。延安的窑洞里,大家商量怎么救国怎么改造社会,宋扬见孩子念书,天还没亮,都趴在院子里读书。歌里唱“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穷人要翻身,要脱离牛马一样的命。那种骨头里生的劲,听一次就存下了。边区孩子没几个念完书,但每个都用破笔写下希望。歌声是跟泥巴和血汗一起揉的,响在山野里,比口号还真。

东方红也不是空空的歌词。李有源不过是农民,也许还抽旱烟,手扎写下“东方红,太阳升”。他们嘴里的毛泽东,是饭碗的保佑,是大救星,不用朗诵,就连夜唱给小孩听。你说这是民歌,也是信念,是延安的老土窑里头最没花腔的希冀。政党,军队,其实都离老百姓很近很近。

解放的那天,和平不等于了无生气。年头末,《鸡叫》那歌一响,谁想得到是抗战胜利的见证。说着万里长夜过去了,鸡在叫。字面写贺喜,其实是泪里带着新生。这首后来帮着南侨机工回国参战,也传到海外,靠一口歌喉把家国的消息带出去。你以为迎新年的热闹,其实还是一场“我们终于活下来了”的叹息。

几十年过去,你可以说歌声已经淡了,但每到大集、祭祀活动、或哪天电视里播起旋律,还是有那么一瞬把人拽回去。什么叫“血肉长城”?就是那些在歌里唱、在窑洞里哭、在战壕里喊的人,他们没多少底蕴,也没高官厚禄,只有一腔热血、不愿做奴隶的决心。

这些故事,八十年了,还在响。那些音符,是给我们一点锋芒,也是给后人一点勇气。想问一句:到底什么算是民族的脊梁?或许就是那些在黑暗里唱歌的人吧。到如今,谁家老话还是这样:音符能做烽火,歌声也是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