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隆重举行,非遗游演掀起高潮

发布时间:2025-09-20 21:26:20  浏览量:1

9月20日14时许,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迎来活动高潮——一场规模盛大、氛围热烈的数千人非遗巡游展演在贵州省丹寨县城举行。

游演队伍集结了46个方阵,汇聚了河北常山战鼓、陕西安塞腰鼓、福建福州游神、广东佛山醒狮等全国知名非遗项目,以及贵州省内各市州和丹寨本地的非遗服饰、歌舞、技艺、美食等,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让众多慕名前来的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独特魅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与生机活力。

游演队伍排成“长龙”

游演队伍犹如长龙,沿县城主干道迤逦而行,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黔东南苗侗儿女身着绚丽民族盛装,展示了苗族锦鸡舞、木鼓舞、侗族大歌、苗族古歌、水族铜鼓舞、苗族贾理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激昂的鼓点、悠扬的歌声、翩跹的舞姿,交织成一幅流动的多民族文化画卷,生动展现了贵州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

其中,丹寨县文化和旅游局、教育局共同组织派出的“少儿非遗传承方阵”与“非遗研学亲子方阵”,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展演,成为了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孩子们拿着自己的蜡染作品向游客和广大市民展示传承了千百年的蜡染技艺

在少儿非遗传承方阵中,有的孩子手持芦笙、吹奏着传统曲调,有的孩子跳起代代相传的锦鸡舞,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充分展现了非遗在年轻一代中的勃勃生机。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习非遗,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带队参加游行的丹寨县第二小学老师曾征告诉记者,三年前学校开始组建相关的非遗社团,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后服务和兴趣课堂,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也很支持。当天孩子们参加巡演时,不仅穿上了所属苗族支系特有的民族服饰,手中所拿的蜡染作品也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丹寨县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手中展示的蜡染都是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而成。

游演队伍中,还有一群年纪稍大的孩子,据带队老师介绍,这些孩子均来自丹寨县民族职业学校,要向广大游客和市民展示丹寨苗族锦鸡舞,这个舞蹈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带队老师表示,多年来学校以社团的方式将非遗纳入教学活动,丹寨县民族职业学校的锦鸡舞表演曾代表丹寨县外出演出,并多次获得嘉奖。

非遗亲子研学方阵中,妈妈唐克燕和来自金山小学的儿子吴瑞一起参加游演

一起参加游演的母女

“步子走好一点。”非遗研学亲子方阵里,来自丹寨县排呆村的苗族妈妈唐克燕正提醒吹着芦笙的儿子保持队形。唐女士介绍,儿子吴瑞目前就读于丹寨县金山小学,孩子在村里从小耳濡目染,上了小学后,老师们也把非遗融入了社团活动。正是在学校的引导下,她已经好几次跟着儿子出现在当地的演出中。

游演队伍中,由学生及家长组成的“少儿非遗传承”和“亲子研学”方队

本届非遗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中展演、展览、论坛、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尤其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热爱。此次盛大的游演活动,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教育与传承实践,清晰传递出“非遗的未来在青少年”的积极信号,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力量。

目前,丹寨县各中小学、职校已持续开设了包括芦笙、蜡染、刺绣、锦鸡舞等20余个民族文化浓厚的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贵州教育报记者 廖尚海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贺韬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