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村歌:从乡村舞台到全国IP
发布时间:2025-09-26 10:08:16 浏览量:1
五龙广场上,人潮随歌声涌动。农民宋文田一曲《咱老百姓》嘹亮开场,台下三千观众挥舞荧光棒齐声应和。这不是明星演唱会,而是2025莱阳村歌大赛的寻常一夜。
夜幕降临,莱阳市五龙广场灯火通明。台上,参赛选手正放声高歌;台下,观众跟着节奏摇摆哼唱;广场周边,热气腾腾的猪肉炖粉条香气四溢,当地特色农产品摊位前人头攒动……
自2023年从“莱阳乡村音乐季”起步,到2024年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总决赛,再到2025年升级为烟台市“10+100”重大文化活动、纳入五级联动赛事体系,莱阳村歌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乡村自娱”到“全国 IP”的蜕变。2025年莱阳村歌大赛自4月启动以来,已举办53场赛事,吸引2000余名选手参赛,“莱阳村歌”等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1.6亿次,烟台村歌大赛总决赛在快手官方平台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202万,更先后入选山东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典型、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这首“乡村之歌”,究竟藏着怎样的出圈密码?
破界:从“单一赛事”到“全民舞台”,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当主角
“去年唱《苹果香》火了,今年再唱《前门情思大碗茶》,现在村里街坊都喊我‘梨乡歌后’!”莱阳市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梨农王燕萍的故事,是莱阳村歌“群众主体”理念的生动注脚。两年前,她还是个从未登上过舞台的普通农民,如今不仅开起视频账号直播唱歌,还借着村歌带来的人气直播卖梨,自家梨园的销售额翻了一番。
群众的舞台,没有边界。村歌非但没有拉低表演的档次,反而直击了它的核心——那就是群众性。为打破专业门槛限制,大赛创新设立原创村歌、全民大合唱、“村咖”三条赛道,覆盖从专业音乐创作者到业余爱好者的全群体。参赛选手中,有大车司机、厨师、电商主播,也有种粮大户、退休教师等。
“我们要的不是‘专业演唱会’,而是‘全民大舞台’。”莱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董新云说。为了让群众真正站在“C 位”,大赛从主持人到拉拉队员均由本地群众担任,镇街专场还会为选手设计隆重的入场仪式——伴随着激昂的音乐,选手手握代表村庄的旗帜,在亲友团的呐喊中走上舞台。“这种荣誉感,比拿奖还让人激动。”宋文田说。
线下热闹,线上同样火爆。大赛依托“莱阳村歌超级联赛”抖音直播间,将每场赛事同步推向全国。直播间还开通“即时报名通道”,观众只要有意愿,就能当场报名、上台演唱,真正实现 “线上线下无边界” 的全民参与。
融合:以“村歌 +”为纽带,串联农文旅商发展新生态
“以前村歌是‘唱完就散’,现在是‘唱完还能逛、能买、能玩’。” 在莱阳市五龙广场村歌大赛主会场,市民李女士的感受道出了大赛的深层变革——如今的莱阳村歌,早已不只是音乐赛事,而是成为串联旅游、农业、商业的“超级纽带”。
沿着五龙广场的赛事主舞台漫步,“莱阳好物推荐区”里,莱阳梨汁、鲁花花生油等特产琳琅满目;“休闲娱乐区”中,非遗手作体验、儿童游乐项目吸引着亲子家庭;夜幕降临后,夜市摊位亮起灯光,烤肉、炸串的香气与歌声交织,形成独特的“村歌夜经济”场景。数据显示,依托村歌大赛,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等夜间销售额同比增长40%,截至2025年9月全市旅游接待人次较往年增长77.9万,同比增幅达12.5%。
“村歌+旅游”的融合更是亮点纷呈。大赛将村歌传唱与“陌上花开·梨乡花语”赏花季、梨文化季深度绑定,游客在欣赏村歌的同时,可前往濯村樱花小镇、照旺庄梨乡风情旅游区体验乡村风光;姜疃镇濯村还组建百人合唱团,在景区常态化展演原创村歌《醉美濯村》,让文化体验成为旅游“新卖点”。团旺镇光山村则以村歌为起点,打造集采摘、研学、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建成16个冬暖式大棚,年收入近百万元,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更具创新性的是“村歌+电商”模式。各镇街在赛事现场设置“直播电商专区”,青年干部化身“好物推荐官”,通过直播推介本地特产。谭格庄镇专场中,“谭秋月”秋月梨通过直播预售出2000余箱;龙旺庄街道的电商主播借助村歌流量,将本地苹果销量提升30%。“村歌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是实实在在的增收。”董新云说。
深耕: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
文化传承,音乐符号的生命力不能变。村歌的“出圈”,主要是因为它从未离开过滋养它的这片土壤。
通过大赛,莱阳各镇街建立起“文艺人才资源库”,目前已收录歌手、舞蹈演员、乐器演奏者等各类人才1200 余名。莱阳市音乐家协会还组建“村歌创作辅导团”,深入镇村挖掘乡土素材,帮助村民创作原创村歌。截至2025年9月,全市已诞生《村歌唱起来》《慈梨香》《醉美濯村》《我的家乡南张夼》等原创村歌80余首,其中多首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在传唱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明引导。
基层文化阵地也随之“活”了起来。过去,部分乡村文化站存在“门可罗雀”的情况,如今依托村歌大赛,这些阵地成为赛前排练、人才培训的“大本营”。照旺庄镇文化站站长介绍,自大赛启动以来,文化站每周接待排练队伍10余支,“以前是我们找群众,现在是群众找我们,文化站真正成了‘村民文化之家’。”
更重要的是,村歌正在重塑乡村的精神风貌。在濯村,百人合唱团的排练让村民们从“各忙各的”变成“抱团参与”,邻里关系更融洽;在光山村,村歌中“孝老爱亲”的歌词,带动村里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村歌不仅唱出了乡村的美,更凝聚了人心的力。
未来:从“现象级”到“长效化”,让村歌永远“唱得响、传得远”
如今,莱阳村歌已站在新的起点。2025年9月至10月,莱阳村歌大赛总决赛、烟台村歌大赛总决赛、山东赛区邀请赛、全国邀请赛陆续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村歌爱好者将齐聚莱阳,共唱乡村振兴之歌。但在董新云看来,“大赛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村歌生态建设的新起点。”
在产业融合层面,莱阳将进一步拓展“村歌+”的边界。依托“中国梨乡”等名片,开发“村歌文创周边”等产品;打造“村歌旅游精品线路”,将赛事场馆、原创村歌诞生地等串联成线,形成“听村歌、品美食、游乡村”的完整产业链。“我们要让村歌不仅是‘听得见的文化’,更是‘带得走的产业’。”董新云说。
从五龙广场的灯光,到全国舞台的掌声;从村民脸上的笑容,到乡村振兴的实效——莱阳村歌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最动人的文化,永远来自基层;最强大的力量,永远源于群众。村歌再响,何以莱阳?答案就在这万人合唱的歌声中,在这升腾的烟火气里,在这张张自信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