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红星艺评|醉舞狂歌五十年——观崔向君书法

发布时间:2025-09-30 14:32:19  浏览量:1

据岳阳市美术馆消息,9月27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支持,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大湖佑我——崔向君书画篆刻作品展”在该美术馆开幕。

崔向君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书委员会主任。此次展览共展出崔向君近年创作的书法、国画、篆刻及铜刻作品159件。作品书体全面,涵盖篆、隶、楷、行、草五体,用笔节奏从容、结字古拙开阔,既有气势恢宏的巨幅大作,也不乏精巧构思的小品。红星新闻特约刘源元撰文,解读崔向君作品的艺术魅力。

图据岳阳市美术馆

醉舞狂歌五十年——观崔向君书法

文|刘源元

崔向君先生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其艺术灵魂深植湖湘水土。回溯历史,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怀素,到“嘘吸八窗通香蔼,回环万象出文章”的何绍基;从“竹简临风飒,古意自然流”的楚简,到“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的楚辞;从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吟啸,到毛主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壮语,可见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观测,湖湘文化总是带有诡谲神秘、浪漫奔放的特点。《楚辞》的兰蕙芬芳与王船山的实学精神融合,镌刻出湖湘文化的终极密码——在浪漫的云端筑巢,于现实的大地扎根。这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胎记,更是古老长江奔向现代海洋时,激荡出的一朵瑰丽浪花。

《大泽云梦》 篆书横幅 125cm×480cm

崔向君先生的书法是湖湘大地孕育的一株灵苗,其笔墨深处奔涌着洞庭的浩渺烟波,线条筋骨间挺立着衡岳的嶙峋风骨,他的书法作品常现屈原《天问》式的奇崛想象,在他行书横幅《山中即事》中,每个字均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结体,排头“驱世非身事”一句石破天惊,“驱”字以篆书异体字的写法,改半包围结构为左右结构,“世”字骤然缩小,笔画粘连,如高山坠石,“非”字倏忽拉开,字内大量留白,似武夫叉腰而立,而后势如破竹、节节推进,在潇散与紧凑、篆隶与行草、精妙与粗砺、传统与变形中实现诗性的自由,鄢福初先生评其字法“鸾鸟轩翥而翔飞”,恰如其分。

《可意知君联》 篆书对联 130cm×23cm×2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烟波浩淼的的八百里洞庭静默无声地滋养了崔向君先生作品中的空间意识,他擅以颜鲁公的外拓笔法撑开字内空间,字势摇摇欲坠,却又通过下一个字的重心偏移与交叉支撑化险为夷。书法家是造险破险的高手,欹中求正,错落中求平衡,以险绝之态、扬雅正之风,在他的“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一联中,流动变幻的黑白空间似山涧飞瀑与深潭静水交替。“无奇”二字极尽开张,飞动的长线条似要突破纸张边界,若隐若现的飞白如波光粼粼,紧接着的“但率真”三字憨态可掬、厚朴沉雄,如湖底礁石。疏与密、松与紧、枯与润,演奏出洞庭湖上“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光影交响。在这场“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对比中,书案上的方寸空间演化出阴阳相生的宇宙大道——灵动的游丝旁必辅以粗犷的斧劈线条,密集的墨块外必留有飞白喘息的空间。静水深流,崔向君先生通过对传统精神的提炼,苦心制造汹涌的暗流,又以“云梦胸中,湖山眼底”的才情,在素净的宣纸上荡开波澜不惊的秋水长天。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行书横幅 40cm×55cm

因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书法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亦追求共性上的雅正和谐,因此比起其他艺术门类,书法更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崔向君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法层面的精湛,更在于对传统经典的深入挖掘与重构,他的风格以商周秦汉为基调,深耕《散氏盘》的苍茫、《衡方碑》的浑厚、《张迁碑》的方劲,其篆书对联“有钱都买酒,无日不翻书”,弱化篆书的装饰性,铺毫与裹锋并用,结体在端庄中略带动势,笔画之间兼具正书的沉稳与行草的流畅,线质斑驳如同钟鼎铭文的铜锈,字内空间如礼器镂刻般幽深,商周祭祀的燔烟在墨香中重生。沿着书家的创作轨迹想象,将破未破的笔锋令人胆战心惊,沉着厚重的墨色又安稳了观者的心神,率性的情绪因篆隶笔意的熔铸,在“粗头乱服”中透出了隽永的高古秩序。

张九龄《使还湘水》 行书中堂 240cm×140cm

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崔向君先生在秦汉气息的基调上,进一步承袭了晋唐帖学,此种继承并非形貌摹写,而是精髓提炼。他将二王一脉精妙从容的魏晋风骨转化为疏淡散逸的行气,注入颜文忠公雄强稳健的外拓张力,同时打破帖学的单一流畅性,引入北碑的方折顿挫,如《题卢居士山居》,整体风神如陆机《平复帖》之古拙,单字造型取法颜真卿和苏东坡的宽博,行笔取篆籀精神,形成“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涩滞韵律,在行草的畅达中增添了几分铿锵的金石质感。

《秋韵》 45cm×67cm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书法家除了根植经典之外,更应关注当代。崔向君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扎实的书法教育,师从王镛的经历使其书法作品具有当代审美意趣,他吸收近现代吴昌硕的金石气,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更将谢无量天真烂漫的“孩儿体”融入楚简创作,印证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书法哲学,他既不标新立异,也不僵化守旧,而是在深度消化经典后实现个性表达,将楚风的狂狷与汉骨的沉雄融化在个人的性情里,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提供了“守正创新”的鲜活样本。

《夏雨晴岚》 44cm×29cm

崔向君先生的艺术人生,恰似一叶循道而行的虚舟——不系于浮名,不役于俗尘,在笔锋与宣纸的摩擦中,完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精神洄游。其为人处世深得道家三昧,将“致虚极,守静笃”的哲思化入血脉,成就了艺术与人格的双重逍遥。他的生存智慧,在其斋号“汉庐”命名中已见玄机——以“汉”接千载金石之气,凭“庐”载天地一身之庐。在当代的浮华中,他始终持守赤子般的本真,以衡岳之石作砚,洞庭之波研墨,在千年法度中实现艺术灵魂的飞舞,在笔锋与宣纸的方寸战场,以不战之姿成就了最辽阔心灵的大自在。

图据 岳阳市美术馆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