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舞韵润人心——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国庆文艺专场演出现场见闻
发布时间:2025-10-04 10:14:01 浏览量:2
藏族男女群舞《天地间》。
撒拉族女子群舞《幸福花开》。本报记者 王菲菲 摄
“当江源的风拂过河湟大地,当文化的星火点亮高原,我们如约而至相聚于此……”
10月3日下午,由青海省文联、青海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韵聚江源 艺荟青海”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国庆文艺专场演出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启幕,一场融合青海多民族风情与时代精神的舞蹈盛宴,在观众期待中展开,瞬间把节日氛围拉满。
“此次活动共有13部舞蹈作品,以舞姿讲述青海故事、以文化自信礼赞伟大时代,展现青海省文联70年舞蹈艺术发展成果,为新中国76周年华诞献上艺术答卷。” 青海省舞协秘书长王建青介绍。
当开场舞《多彩高原》的音乐响起,西宁艺术剧院的舞者们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登场。裙摆翻飞间,似高原的鲜花绽放,6个世居民族舞者化身“石榴籽”,展现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共建家园的图景。
舞蹈落幕,主持人走上舞台,醇厚的声音伴着台下的掌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恰逢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之际,来自青海各地的舞者们,将以舞为笔,以情为墨,在这方舞台上描绘高原的壮阔、河湟的温婉,讲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
少儿舞蹈《金色的云朵》是整场演出的“治愈时刻”。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像一团团被阳光染金的云朵,在舞台上自在穿梭。他们蹦跳着、旋转着,稚嫩的笑脸与灵动的舞姿相映,台下不少家长举起手机,定格这份纯真——这“金色的云朵”,正是高原未来的希望之光。观众席里传来一阵细碎的“哇”声,有家长悄悄对孩子说:“你看,这些小朋友们跳得多好呀。”
舞台氛围随着蒙古族独舞《未曾来过的故乡》悄然转变。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舞者时而抬手遥望,似在追寻父亲口中的草原风;时而俯身轻旋,像在触碰母亲笔下的大河浪。当舞者以一个凝望远方的姿势定格,台下静了片刻,随即响起热烈掌声——那未到的故乡,早已在舞步中,成了每个人心中的牵挂。
“藏族女子群舞《青绣·丝线情》以海南州传统藏绣为题材,融合苏绣技法,运用丰富的舞蹈语汇,通过技艺美、心灵美、传承美三个层面,传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传统审美思想和美学观念,深情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王建青介绍。
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的舞者们,手臂轻摆如绣针穿梭,队形变换似丝线交织,从“技艺美”的灵动、“心灵美”的温柔,到“传承美”的庄重,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藏绣与苏绣的交融之韵。观众们看得入神,有人轻声赞叹:“像把刺绣活在了舞台上!”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汉族民间女子群舞《灯影传薪》。青海省文化馆与西宁市艺术实验中学的舞者们,手持仿制的“湟源排灯”道具,在舞台上构建出跨越时空的对话:老艺人的“排灯制作”与年轻人的“创新传承”交织,灯光流转间,仿佛看到非遗文化在岁月中生生不息。观众李女士说:“第一次通过舞蹈了解湟源排灯,太有画面感了!”
演出临近尾声,观众的掌声却一次比一次热烈。当最后一支舞《跃动毡帽风》落幕,主持人的声音再次响起:“亲爱的朋友们,从高原的多彩斑斓到山歌的深情眷恋,从青绣丝线的细腻到华热儿女的豪迈,更有灯影传薪的坚守、青春望星河的憧憬,以及孩子们用童真演绎的河湟歌谣。每一个转身,都承载着文化的传承。每一步跳跃,都饱含着高原儿女深深的祝福!”
回头观望,满场观众都站了起来,有人举着手机记录最后的谢幕,有人跟着轻声哼唱《我和我的祖国》。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先生眼眶发热的感觉还在,他激动地说道:“这场演出哪里是看舞,分明是跟着舞者们走了一趟青海的山河,摸了一把这里的文化根脉,更揣走了一肚子的温暖与骄傲!”
江源的舞韵,从来不止于舞台上的转身与跳跃。它藏在孩子的笑脸上,在观众的掌声里,在每一个舞者眼底的光里——那是青海人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祝福,也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模样。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