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法国总理在刀锋上跳舞,孙玉良:财政改革既需要勇气也需要策略!

发布时间:2025-10-17 10:21:19  浏览量:2

文|孙玉良

法国的政治剧场又上演新一幕。10月14日,新的财政预算草案被端上国民议会的桌面——这是一次看得见的妥协,也是一次看不见的博弈。草案跟前任贝鲁的计划有影子,但剪裁更温和:削支幅度从438亿欧元缩到约350亿,公共赤字目标也放宽到占GDP的5%。政府把这份草案当作止血贴,外面却是深不见底的财政伤口。

有人说这是务实,有人说这是妥协,但财政账本的数字不会被情绪带跑。法国的债务率已逼近118%,赤字水平接近欧盟警戒线的两倍,市场的耐心正在被政治的不稳定消磨。连续多次的政府更替,像是一次又一次把经济的信心用力揉碎:企业犹豫投资,消费者缩手观望,借贷成本被推高,法国原本作为欧洲“火车头”的标签,在央行行长德加洛的描述里,正慢慢变成“末节车厢”的哀鸣。

勒科尔尼的预算里有不少打动人心的措辞:对大企业施以“定向且非常规”的增税,小微企业减税,针对高收入人群的临时附加税,以及公共部门裁员与养老金发放的冻结。谁都知道,这样的组合既要让财政数字看起来好看一点,也要把社会抗压点分散开来。政坛里一个不方便说出口的现实是:削哪儿最痛,哪个票仓就会最不乐意。小微企业的减税像是一剂安慰剂,但让大企业承担更多、又去触碰公共部门编制和养老金,就意味着一场政治风暴的萌芽。

国会外面的街头并不平静。两大在野力量——极右翼的国民联盟和极“左”的“不屈法国”都已向勒科尔尼发出弹劾动议。议会在16日就这些动议展开审议,这不是只关于一纸预算的程序表决,而是关于谁能掌控法国未来政策方向的较量。若政府在此关键时刻再度垮台,预算案连谈判的土壤都没有,更不用谈实施。财政监督机构也不咬文嚼字地提醒:政府的乐观假设存在风险,收入与节支可能落空。监管者的直白话语,像一把冰冷的镊子,拽出了政治表演背后的不确定性。

暂停退休制度改革直到2028年1月,这一决定既是政治的妥协,也是时间上的赌博。养老金改革长期遭到在野党反对,推迟改革能缓一时之忧,却会给未来财政埋下新的负担:勒科尔尼已坦言,这将带来额外的财政压力,短期增加的开支不是可以被忽视的数字。在政治上退让,会换来当下的相对安宁,但经济学的账本上,这类“借时间”的策略往往意味着更沉重的利息负担。

如果把问题放到全球视角来看,法国的问题并非孤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关税和贸易摩擦、资本市场情绪的波动,都在给法国本就紧绷的财政带来外力冲击。投资者在看一国的账本时,不只看数字,还看政治的稳定性。连续的改组与预算争执像是对信心的长期侵蚀,外来资本在流动时会记得哪个国家在关键时刻会“熬不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对投资法国会“多想三秒”。

但说到底,财政改革不是纯粹的会计游戏,它关乎公民的日常感受。大刀阔斧的削减能够在表面上缓解债务,但如果裁掉的是教育、卫生或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民众的生活质量会直接受损,政治代价也会在下一个选举周期里到来。财政与社会之间有一条隐形的平衡线,拉得太紧就会断裂。勒科尔尼要做的,是在这条线上找一个既不至于让债务失控、又不把社会撕裂的节点。这个活儿,没人愿意做得漂亮而又安全。

国家公共财政高级委员会的担忧并不只是担忧式的杞人忧天,而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保守估计。若预算落实不到位,不只是数字游戏,更多的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打击。一个政府若在重大财政问题上缺乏可执行性,其治理能力的光环就会逐渐黯淡。法国的几任总理轮替,看起来像是政治剧场的换演员,实质是国家治理路径反复变形。每一次改组都像一次不定时的震荡,把经济的节奏扰乱,让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举棋不定。

财政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策略。勒科尔尼选择借鉴前任方案但缩小幅度,显示出两层意味:一层是对现实的妥协,另一层是对政治承受力的评估。有人会称这是现实的艺术,有人则认为这是回避深层痛点的折中。无论标签如何贴,时间会是最无情的裁判:市场会用利率、资本流动和投资行为投出评价票,民众会在生活账本上写下对政策的真实反应。

最后把镜头留给一个画面:国民议会的大厅里,桌案上是那份被折叠过无数次的草案,走廊里是政客们的低声商议,街头上是人们对未来的疑问。财政紧箍咒下的法国,正在一次次用政治手段试图修补经济裂缝。修补可能见效,也可能带来新的裂痕。面对复杂的财政风险与社会期待,政府既要有刀锋上的勇气,也要有缝补后的耐心与长远的智慧。留给观众的不是空洞的结语,而是一种清醒的注视:在这场预算的博弈里,每一次让步和每一项承诺,都会在未来的账单上留下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