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两年三进山城仍一票难求,民族舞剧《红楼梦》何以“引君入梦”
发布时间:2025-10-17 09:29:00 浏览量:3
10月13日晚,渝中区魁星楼10楼,重庆市歌舞团排练厅灯火通明。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演员们甫抵重庆,便换上练功服投入联排。没有华服浓妆,没有炫目灯光,但当音乐响起,那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一个个舒展的身姿,已然将记者带入那个虚实交织的大观园里。
10月13日下午,演员抵达重庆即投入排练。记者 梅耀 摄
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剧目,民族舞剧《红楼梦》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这部两年内第三次来渝演出的作品依旧一票难求。2024年7月首次来渝在施光南大剧院演出时,5000余张票3分钟售罄。此次作为文华奖终评剧目重返施光南大剧院,10月15日、16日两场演出票依旧快速售完。
开票即售罄、场场爆满,被无数人称为“梦中情剧”,民族舞剧《红楼梦》到底有什么魔力?或许,这场持续到深夜的排练,蕴藏着它“引君入梦”的密码。
以青春之眼解构经典
青年舞蹈艺术家、青年导演黎星与李超携手担纲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打破了传统改编的固有框架,用年轻化视角和现代舞蹈语汇,为文学经典注入新的艺术生命。
在呈现上,《红楼梦》打破常规的叙事手法,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分为“入府 ”“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 ”“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幕,各自独立又串联成篇,让人在雾里看花般的审美氛围中展现个人命运与家族的深沉关联。
排练现场。出品方供图
“《红楼梦》至今演出近400场,对人物的准确性和情感的把握,也许已经带入了新的理解,但在文华奖的舞台上,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我们追求还原最初的想象,再一次把创作初心呈现在观众面前。”李超表示,纵然奔着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而去,但更重要的是团队再一次回到重庆,给这片热土上的剧迷奉上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以细节雕琢人物风骨
首次随剧组赴渝的青年舞蹈家罗昱文,演绎着“贾宝玉”的痴与真。虽初到山城,他却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对《红楼梦》的热望,“我要做的,是让观众从我的舞姿里,看见那个既活在繁华里、又醒在虚妄中的宝玉。”
舞剧《红楼梦》往期剧照。出品方供图
“巧姐”,这个戏份不多的角色,却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得知剧目进入了文华奖终评,江苏大剧院舞剧团主要演员、“巧姐”扮演者王昱薇重读完原著,跟着角色的人生轨迹再走一遭,“我刚跳时,会想着怎么演得像小孩,如今一次次的经验累积,角色仿佛已经融入身体里。”
江苏大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民族舞剧《红楼梦》排练指导宋玉龙在剧中饰演“刘姥姥”,是喜剧外壳下的悲剧底色。进大观园时,他弯着腰,眼神却透着真诚,贾府败落时,步伐沉了,却始终保留着人性的温度,“4年近400场演出,从陌生到熟稔,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精准诠释这个不可或缺的老者角色。”
以共情连接古今时空
重庆施光南大剧院负责人王笛告诉记者,根据剧院后台的不完全统计,《红楼梦》跨城观演的比例较高,大约占到30%-40%,观众中又以18岁-40岁的女性群体居多,“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经典名作、知名演员的带动效应、舞蹈表现手法的创新以及谢幕视频的出圈,都是《红楼梦》得以火爆的重要因素。”
此外,舞剧与咖啡茶酒、珠宝首饰的联名创作,更不只是“延伸喜爱”的传播巧思,而是让传统文化从“剧场的仪式感”走进“生活的烟火气”的深刻实践。捧在手里,戴在颈上,《红楼梦》便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舞台上的表演,而是成为年轻人触手可及的审美符号、可随身携带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