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穿越半个世纪的丝路回响

发布时间:2025-10-21 16:20:48  浏览量:2

近日,2025年新版舞剧《丝路花雨》在甘肃大剧院隆重上演。经过重新编排和精心打磨之后,这部经典之作呈现出新的面貌,绽放出新的魅力。

1979年5月23日,甘肃省歌舞团(现甘肃省歌舞剧院)创编的舞剧《丝路花雨》惊艳亮相,沉睡千年的国之瑰宝敦煌壁画第一次生动鲜活地呈现于舞台之上。四十多年来,《丝路花雨》不仅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更是走访了四十多个国家,演出超过4000场,创下了中国舞剧的多项纪录。

舞剧是从西方引入的一种戏剧样式,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舞剧。作为中国戏剧成熟样态的戏曲,将诗、歌、舞等众多艺术元素熔于一炉,因此不能单纯地视为诗剧、歌剧或舞剧。上世纪30年代,舞蹈家吴晓邦模仿西方芭蕾舞剧的形式创作了《西施》《罂粟花》等作品,是中国舞剧的最初尝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舞剧有了很大发展,《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作品在芭蕾舞剧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收获了良好效果。而《丝路花雨》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进入成熟阶段。

《丝路花雨》以盛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和敦煌为背景,描写了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在艰难困顿的境况下苦心孤诣创作莫高窟壁画的感人场景,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动人情谊。通过塑造普通人的形象、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该剧表现了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和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歌颂了中外人民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与珍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国积极致力于推进中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版《丝路花雨》对剧情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神笔张父女与伊努斯交往以及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戏份,强化了中外人民齐心协力反抗黑恶势力、共同维护和谐美好家园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和平与友谊两大主题。尽管相应减少了敦煌壁画在剧中的比重,令人稍感遗憾,但这一顺应时代变迁的举措仍显得尤为必要且意义重大。

在舞美设计方面,新版《丝路花雨》摈弃了曾一度采用的偏写实性布景,以充满丝路和敦煌风情、兼具写意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和造型作为舞台背景,鲜明地展现了我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色,同时与剧情内容的舞台呈现和谐相融,相得益彰。人物造型、服装及道具等均经过重新设计与制作,不仅更加贴近历史真实,而且在精致与美观方面亦显著提升,为观众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此外,台口电子大屏的加入以及投影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灯光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更加立体且富于变化的光影效果,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舞台氛围和戏剧情境,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作为一部舞剧,舞蹈自然是核心所在。新版《丝路花雨》在保持敦煌舞基本形态和风格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舞和民族舞元素,依据现代舞蹈理念对舞蹈动作、叙事节奏及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艺术升华和技术提升,使舞蹈既传承了敦煌壁画的形神之美,又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增的男子羯鼓舞尤为引人注目,这段舞蹈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生动展现了盛唐时期刚健浑厚、气度恢弘的风采。经过舞蹈的精心编排,整部剧的戏剧冲突更为突出,人物性格更加立体,剧情衔接更为紧凑,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在与时俱进寻求创新的过程中,新版《丝路花雨》没有踏入“为创新而创新”的歧途,而是体现出对原版的充分尊重。敦煌舞的经典“S”形舞姿不仅得到了完美的传承,而且其技术难度还进一步提升了。曾被2008版和2016版删减的1979版的一些段落和元素被重新恢复,如敬香场景、飞天车的“双飞天”“六臂神”以及“莲花童子”“凭栏仙女”等经典舞段。在演出接近尾声之际,1979版主创团队的照片逐一呈现在大屏幕上,以此向那些原创的老艺术家们致以深切的敬意。透过这种“回归”之举,我们深刻领略到了原创经典的独特魅力,以及艺术传承的深厚精神。

此次新版《丝路花雨》的演出中,有一个尤为特别的环节,那便是幕间休息时的互动环节。这种互动形式与谢幕阶段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截然不同,而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展开:神笔张先是保持剧中姿态,侧卧于舞台前部,随后缓缓起身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前。他通过舞蹈手势邀请一名观众,为其示范动作,然后双方共同完成一套舞蹈表演,最后向参与观众赠送小礼物。如此反复多次,每次的舞蹈动作各不相同。这种剧中人走向观众席进行互动的方式,不仅有效拉近了观演双方的距离,还大幅提升了演出活动的趣味性,更在似真似假的微妙平衡中,展现了舞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用心巧妙、一举多得。

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戏剧具有开放性,不像电影那样一旦完成便无法改动,但每场演出依然难以避免瑕疵。从这个角度来看,戏剧同样堪称一门遗憾的艺术。新版《丝路花雨》的遗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民族美学精神的体现不够纯粹和彻底。现代科技在戏剧中的运用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增强舞台沉浸感和表现力,但另一方面又可能破坏戏剧的假定性,而假定性正是戏剧的本质特征。例如,该剧第一场借助电子和光影技术,逼真再现了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的沙漠场景,场面固然壮观,但与全剧的整体氛围和风格略显不协调。剧中音乐为了追求宏大感和震撼性而采用了交响乐,西洋器乐占据主导地位,民族器乐仅起到辅助作用,音乐未能与富有民族风情的舞蹈达到完美匹配。整部剧相对更加注重叙事,而抒情性和写意性则略有不足,重头戏和高潮处的艺术渲染和情感释放不够充分。此外,节奏上轻重缓急、收放张弛的把握和拿捏也还有改进的空间。

尽管存在些许遗憾,但戏剧的遗憾与电影的遗憾有所不同,因为它具有可弥补的特性。《丝路花雨》之所以在近半个世纪中长盛不衰,正是由于它既能在传承中保持经典的精髓,又能在创新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因而才能够永远年轻,常演常新。作为民族舞剧的经典之作,《丝路花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并成长,不仅创造了经典,更在经典的传承与创新中持续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