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祖逖没等到北伐成功,弟弟祖约却被灭族
发布时间:2025-10-24 06:02:16 浏览量:1
闻鸡起舞的祖逖没等到北伐成功,弟弟祖约却被灭族:东晋这碗凉了的英雄羹,苦了谁?
您听说过“闻鸡起舞”吧?说的就是东晋那俩兄弟,祖逖和刘琨。天没亮,听见鸡叫就爬起来练剑,冻得直搓手也不歇着。后来刘琨成了名将,祖逖更厉害,带着自己的兵在中原跟后赵死磕,中流击楫说要收复故土,那气势能把江水震得哗哗响。
可您知道吗?祖家这哥俩的命,一个比一个让人揪心。祖逖拼到死都没踏进洛阳城,祖约后来带着全家一百多口,全被砍了脑袋。您说这祖家对东晋掏心掏肺,咋就落得这么个下场?
咱先把话头拉回西晋末年。那时候北方匈奴、羯族打进来,洛阳长安都烧没了,皇帝被抓去砍头。祖逖当时在淮南当小官,拉着亲族几百口往南跑,路上船漏了,他把车马扔江里,自己先跳上岸,喊着“财产算啥,保住命才能报国”。
到了建康(现在的南京),东晋刚立脚,皇帝司马睿正忙着跟南方士族拉关系。祖逖急啊,跑去找司马睿:“北方百姓天天盼着王师,您给我点兵,我去把中原抢回来!”司马睿正愁没兵去北方占地盘,就说:“行吧,你自己招兵买马,朝廷给你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
就这么着,祖逖带着几百号临时凑的兵,带着自家凑的钱粮,渡过长江。船到江心,他拍着船桨喊:“我祖逖要是收不回中原,就像这江水,再也不回头!”(这就是中流击楫的故事)岸边送行的人,好多都抹了眼泪。
到了江北,祖逖可没闲着。他先在淮阴铸兵器,招了两千多壮丁。那时候北方全是后赵石勒的地盘,祖逖就带着人跟当地坞堡主打交道——有的坞堡主怕石勒,就跟祖逖暗中合作;有的骑墙,祖逖就恩威并施。没几年,他把黄河以南的地盘慢慢收了回来。
最苦的是跟后赵硬刚。石勒派大将桃豹守蓬陂坞,祖逖就带人在附近扎营,断他粮道。桃豹城里快断粮了,祖逖故意让士兵装成运粮的,大摇大摆过浮桥,后面跟着几十车粮食。桃豹的手下馋得不行,夜里就想抢,结果中了埋伏。祖逖趁机猛攻,桃豹撑不住,跑了。
老百姓可盼着他。有回祖逖打了胜仗,老百姓拎着鸡蛋、热粥挤到军营门口,有老头抹着眼泪说:“将军要是早来十年,俺们哪至于妻离子散!”祖逖也红着眼圈:“等我把洛阳拿下来,让大伙儿都回家种地。”
可就在这时候,东晋朝廷出幺蛾子了。祖逖收复的地方越多,司马睿越睡不着——怕他功高震主,更怕他手里有兵,不听指挥。刚好朝里有个叫戴渊的,跟司马睿关系好,就把祖逖调去当豫州刺史,实际是夺他的权。
祖逖心里憋屈啊。他一边跟后赵耗着,一边派人盯着建康动静。这时候王敦在武昌闹事,朝廷内部乱成一锅粥。祖逖想:“我现在往前线送粮,后防空虚,万一王敦打过来,朝廷不就更完了?”就这么着,他急火攻心,病倒了。
321年,祖逖带着遗憾走了,才56岁。他临死前攥着部下的手:“收复中原……别停啊……”可他没想到,自己拼了一辈子的地盘,没几年就被后赵抢回去了。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他弟弟祖约,后来会落得那么惨。
祖约是祖逖的同母弟,没哥哥那么能打,但也是个读书种子。祖逖活着的时候,他跟着沾光,在朝廷里当个小官。祖逖一死,祖约心里不平衡了——凭啥哥哥死了没人管,我还在前线拼?
这时候朝里局势变了。王敦叛乱被平定,苏峻又造反。苏峻是历阳内史,手里有兵,朝廷让他去平叛,他不干,反而带着人打进建康,烧杀抢掠。祖约这时候在哪?他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当太守,本来该去平叛,可他跟苏峻有点交情,犹豫着没动。
叛乱平定后,朝廷开始清算。有人告祖约“通敌”,说他跟苏峻有勾结。其实哪有实锤?就是政敌看他家族势力大,想搞他。司马衍(晋成帝)年纪小,太后庾氏听政,庾亮当权,跟祖家早不对付。
330年,机会来了。历阳有个地方官举报祖约谋反,庾亮立刻派温峤带兵去查。祖约吓得不行,带着全家一百多口往北逃,想投奔后赵石勒。结果半道上被人截住,押回建康。
史料里记着,祖约被绑到刑场那天,天阴沉沉的。他看着族人哭嚎,跟士兵喊:“我是冤枉的!我没通敌!”可没人听。刀光闪过,一百多条命就这么没了。后来有人在祖约旧宅挖出来金银珠宝,有人说他是贪财才谋反,也有人说这是栽赃。
您说祖约冤不冤?他没像哥哥那样拼过命,可也没真造反。祖家对东晋够忠了吧?祖逖自己招兵买马,没花朝廷一分钱;祖约就算有过错,至于灭族?
其实根子上,是东晋的门阀政治在作怪。司马家当皇帝,可实权在王、庾这些士族手里。祖家兄弟不是顶级门阀,祖逖再能打,司马睿怕他;祖约再冤,庾亮要收拾他。英雄流血又流泪,忠臣含冤又灭族,这就是东晋的底色。
祖逖的故事传了一千多年,“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成了激励人的成语。可很少有人记得,那个喊着“不复中原不回头”的将军,死后连个全尸都没留下;那个跟着哥哥走过风雨的弟弟,最后连家族都搭了进去。
历史有时候挺残忍的。它记住了英雄的高光时刻,却常常忘了英雄背后的血泪。祖家的悲剧,不是他们不够忠,是东晋的江山,从来就不是靠忠臣能守住的。
文献来源:《晋书·祖逖传》《晋书·祖约传》《资治通鉴·晋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