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超:让黄土高坡上“鸽”舞“声”平
发布时间:2025-10-27 11:34:03 浏览量:1
10月22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位于忻州市河曲县单寨乡的鸽子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鸽舍里,羽翼翻飞之声与阵阵“咕咕”的啼鸣交织成曲。“纯白的是肉鸽,黑色花纹的是杂交的观赏鸽,一般用来进行放飞表演。”说话的是单寨乡新林村的大学生村官周之超,也是鸽舍的负责人、河曲县远近闻名的“鸽子大王”。
几年前,怀揣着一纸大学毕业证书和建设家乡的满腔热忱,周之超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白领生活,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单寨乡新林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初到村里,现实的挑战远比理想更为骨感。单寨乡地处内陆,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占据主导,乡亲们的收入来源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如何为这片贫瘠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如何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致富的希望,成为压在周之超心头沉甸甸的担子。
“当时看到村里的情况,心里很着急。光有热情不够,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一个能带动大家、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周之超回忆道。经过反复调研和实地考察,他将目光锁定在了肉鸽养殖上:“肉鸽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稳定,而且相对猪牛羊等大型牲畜,养殖周期短、投入产出比高,很适合我们村的情况。”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养鸽子?在不少老一辈村民眼里,这不过是“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面对质疑,周之超没有退缩。他坚信,这条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恰恰是改变单寨乡产业结构单一现状的希望所在。
创业维艰,绝非一句空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这位年轻的村官一记重拳。
“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养殖操作完全是两码事。”周之超坦言创业初期的艰难。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批引进的几十对种鸽,由于长途运输和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出现了大规模的厌食、精神萎靡的症状。当时,他和团队对防疫技术掌握不娴熟,只能眼睁睁看着精心引进的种鸽一只只病倒、死亡,损失惨重。
“那段时间,感觉天都是灰的。投入的资金在燃烧,信心也被一点点消磨。问题一个接一个,鸽子的饮水、饲料配比、鸽舍的通风与温度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致命的。”挫折没有击垮这个年轻人,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倔强。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周之超开始了“白加黑”的学习模式。白天,他几乎是“长”在了鸽舍里,蹲在鸽笼边,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仔细观察鸽子的生活习性、采食规律、繁育行为,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夜里,他则抱着那本已经被翻得卷边的《肉鸽高效养殖技术》,在昏黄的灯光下研读到凌晨,书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笔记和心得。
“闭门造车不行,必须走出去学。”为此,周之超多次自费前往山东、河南等地的规模化鸽场“取经”。他放下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以学徒的姿态,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从鸽病防治到饲料科学配比,从种鸽选育到市场销售渠道,一点点地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搬”回了新林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周之超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养殖场的状况逐渐好转,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站在如今已颇具规模的生态鸽场里,周之超望着笼中精神抖擞、扑棱着翅膀的鸽子,眼里满是欣慰与自豪。他娴熟地打开鸽笼,轻轻抓起一只鸽子,仔细查看它的羽毛、眼睛和喙部,动作专业而沉稳。
“鸽子有‘洁癖’,对环境特别敏感。”周之超介绍道,语气中充满了对这些小生命的了解与爱护,“温度、湿度、光照、饲料配比,差一点都不行。好在我们单寨乡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高,这为鸽子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优良生长环境,发病率大大降低,鸽蛋和鸽肉的品质自然也上去了。”
正是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科学的养殖管理,让新林村的鸽蛋和乳鸽成为了周边县市餐饮市场上的“抢手货”,往往供不应求。
如今,鸽场已实现了自动化喂养,存栏优质种鸽1000余对,一派现代化养殖的景象。但周之超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单一的养殖业抗风险能力弱,必须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2023年,他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开始探索肉鸽产品的深加工。他们开发了真空包装的熟制鸽肉、风味鸽蛋等产品,并设计了精美的包装,成功构建起了从“养殖、育种”到“熟制品加工、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一步,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利润,更让新林村的“鸽子”飞向了更远的市场。
“今年,我们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5000对以上,目标是成为河曲县肉鸽养殖的龙头企业和标杆。”周之超指着鸽场旁的一片空地,描绘着他的蓝图,“但规模扩张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鸽哨声声,在单寨乡的蓝天白云下回荡。从青涩的大学生村官到沉稳干练的“产业带头人”,周之超的经历像一粒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历经风雨,最终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在他的身后,越来越多的乡亲正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鸽子经济”的效益所吸引,共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新林村、推动着单寨乡,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振翅高飞。
科学导报记者 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