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8岁女大学生,每“晚用6瓶酒精”洗小腿
发布时间:2025-10-28 05:14:30 浏览量:2
“都说‘病急乱投医’,可要是没病,却把自己逼成了‘病人’,这又该找谁说理去?”
晚上十点半,杭州某大学的女生寝室里,一股浓烈的酒精味儿几乎让人窒息。18岁的田田(化名)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正机械地用一瓶又一瓶的酒精擦拭着自己的小腿。这已经是她今晚“战斗”的第三个小时,脚边堆着六个空瓶子,可她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不行,还是脏,是他们不懂。
室友的抱怨早已成了背景音,老师的劝说也风过耳。这个学护理的姑娘,手里攥着教科书,坚信自己是在进行一场“无菌保卫战”。书上说,环境里全是细菌病毒,不彻底清洁,就可能生病甚至患癌。这个念头,像魔咒一样捆住了她。
被“怪癖”绑架的人生,远不止洁癖这么简单**
田田的故事,听起来有点极端,但绝非孤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唐文新主任的诊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由强迫症导演的“人间奇遇记”。
主角之一,是15岁的男孩丁丁(化名)。在他眼里,学校简直是个“大型细菌培养皿”。他可以一整天不喝水,不吃饭,哪怕憋到满脸通红,也绝不踏入学校的厕所一步。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浴室,把自己当成一块需要反复搓洗的抹布。国庆前学校组织了五天学农,他回家后,在浴室里“修炼”了整整五个小时,硬是把柜子里的8瓶沐浴露全部“光荣消耗”殆尽才肯罢休。
你以为强迫症只是“爱干净”?那格局可就小了。它更像一个创意无限的“魔鬼编剧”,能给你的人生剧本加上各种离奇的设定:
有追求“绝对对称”的哲学家一位患者左手不小心被烫伤,疼痛之余,他内心的天平失衡了。为了找回那种虚无缥缈的“平衡感”,他竟然选择用同样的方式去烫伤自己的右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强迫,而是一种近乎残酷的自我献祭。
有陷入“退货循环”的购物狂:一位姑娘,买件衣服能折腾半个月。在实体店,她总觉得衣服被无数人试穿过,心里膈应;转战网购,又在几十个链接里反复对比,好不容易收到货,发现一根不起眼的线头,或是一丝肉眼难辨的色差,就立刻触发“退货”程序。于是,买、退、再买、再退,成了她生活的无限循环。
有痴迷“终极问题”的思考者:一位销售高管,本该在商场上运筹帷幄,却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思维漩涡。他一坐下,就执着地跟同事探讨:“木桌和木椅的密度哪个更大?”这个问题像黑洞一样吸走了他所有的精力,让他无法正常工作。
你可能会问,至于吗?他们自己不知道这样很奇怪吗?
当然知道!这正是强迫症最折磨人的地方。患者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不合常理,但就像穿上了一双脱不下来的“红舞鞋”,越想停下,内心的焦虑就越像潮水般涌来,只能通过重复行为来获得片刻安宁。这种“知行不一”的巨大撕裂感,外人难以体会。
对抗强迫症,唯一的路是迎难而上,
那么,这双“红舞鞋”真的脱不下来吗?唐文新主任给出了答案:能,但过程很艰难。
治疗强迫症,就像教一个怕水的人学游泳,不能让他待在岸上,而是要鼓励他下水。专业上叫“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简单粗暴地讲,就是你越怕啥,就越让你干啥”。
当然,不是一步到位。比如让丁丁从在家洗半小时澡,慢慢缩短到25分钟;让田田试着从用6瓶酒精,减少到5瓶半;让那位“退货达人”尝试保留一件有小瑕疵的衣服。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是一场与内心恐惧的艰苦搏斗。这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家人的耐心陪伴,以及患者自己巨大的勇气。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正被一些无法控制的重复行为或念头所困扰,并且已经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社交,别再硬扛了,也别简单地贴上“处女座”“太讲究”的标签。这或许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记住,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迈出那一步。及时求助,就是迈向康复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