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先睹为快!记者探班原创舞剧《海的一半》

更新时间:2025-04-05 22:04  浏览量:2

闽南网4月5日讯(闽南网记者 苏毓茹 吴圳烽 文/图/视频)路尽于此,海起于斯。在漫漫历史长河里,闽南华侨们以赤子之心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教育桥梁。4月6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创舞剧《海的一半》将在泉州开启巡演。5日,记者深入泉州大剧院彩排现场,揭开这部作品更多幕后故事。

(点击看视频)

创作解码 全面、立体演绎华侨史诗

在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陈嘉庚为原型、以兴学救国为蓝本创作舞剧《海的一半》。该剧以“倾资兴学”为切入点,构建了跨越南洋与闽南两地的叙事框架,并通过高度象征性的舞台设计与肢体语言,再现陈嘉庚艰苦创业、心系祖国、倾资兴学的光辉历程,致敬在逆境中坚守大义、心系家国的爱国华侨。

舞剧《海的一半》剧照

舞剧《海的一半》以舞蹈为笔,情感为墨,生动描绘了在逆境中坚守大义、心系家国的华侨群像。“‘海的一半’,一层含义是指剧中的海庚、海贤兄弟,为了办学理想在海的两岸共同努力,一个奔走在南洋,一个深耕在闽南;另一层寓意是指海外华侨与国内亲人分隔两地,一边心系祖国、思念家人,一边融入当地、贡献当地。嘉庚先生倾力办学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南洋华侨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海的一半》总编导、编舞林辰介绍。

舞剧主创团队在创作编排过程中,多次赴陈嘉庚先生家乡厦门和泉州、漳州等地采风,并前往新加坡走访陈嘉庚先生曾经居住和主要活动的地方。此外,还前往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学村、陈嘉庚纪念馆等多所陈嘉庚先生相关的学校和机构,从丰厚史料中寻找创作灵感。

“在深度走访和丰富的史料中,陈嘉庚先生笃定、坚毅的精神十分突出,我们也将这些特点融入剧中人物的行动线中,并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控制和内敛,不采用过分浮夸的表演方式,展现闽南男性坚韧的毅力和勇气以及沉着冷静的气质。”林辰告诉闽南网记者。

针对舞剧的抒情特性以及写意性,在叙事层面,剧情并未按照历史的编年顺序来讲述陈嘉庚的生平,而是巧妙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截取陈嘉庚人生中的几个关键节点,来构建他一生的情感拼图,通过高度意象化和诗意化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对他在生死与家国间的挣扎产生深度共情。

极简美学 16块吊板展现时空转换

记者在彩排现场看到,各岗位工作人员都投入在工作中。舞台上,演员们认真打磨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用心用情将人物的精神和动力融入自身并完整地表现出来。舞台后方,灯光、声音、道具等悉心调试,力求每个细节尽善尽美,将最好的舞台呈现给观众。

总编导、编舞林辰(左)在舞台上指导“海庚”饰演者苏鹏(右)

彩排现场,舞台中央16块可升降的方形吊板成为点睛之笔。它们时而拼接成渔船的帆影,时而化作南洋商会的会议桌,画面感十足。

彩排现场

“这16块吊板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能够产生相对应的空间暗示,譬如南洋会议室、海上舢板、开学典礼等场幕,以及海浪、甲板等多重形象。”编导刘丁睿介绍,这样的舞台设计既展现出两岸之间的隔离感,同时也将不同场景、不同地域整合在了这个极具表现力的空间结构之中,增强了视觉体验。

“极简主义是该剧舞台设计的特质和追求,舞台以吊板、纸船等象征元素代替具象的历史场景,实现了诗意的表达。”林辰介绍,形态上简约,但还要变化多端,来创造出漂浮的、大开大合的变化,此岸与彼岸的意象,因此采用灯光控台来编程整个系统,两分钟就能做出一个场景,实现具有现代视觉、兼具多义性和隐喻的功能。

匠心独具 服化道精心制作

记者看到,道具区台灯、电话、桌椅等尽显20世纪30年代的特色。在后台服装间,既有体现华侨潮流精英形象的西式西装,又有传统中式长袍马褂;既有结合了闽南渔女元素的红色长衫,也有南洋娘惹蓝色纱袍......融合多地服装特色,彰显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结合闽南渔女元素的红色长衫

穿着西装三件套的群舞是该舞剧的一大特色。“这是我第一次穿着西装表演,一开始得知要穿三件套和皮鞋样式的舞鞋表演时,我们也会有一点顾虑,担心西装会束缚动作,影响舞蹈表演。”“海庚”饰演者苏鹏说,当真正拿到服装时,发现服装做了舞蹈化的改造,具有极强的延伸性,“既做到了量体裁衣,又在袖子拼接、领结的松紧等细节处都做了改动,保证了可舞性和舞台上的美感。”

穿着西装三件套的群舞是该舞剧的一大特色

剧中,手杖成为苏鹏塑造形象的关键道具。 “‘海庚’的原型陈嘉庚先生一生钟爱手杖,它不仅是身份象征,更是其精神世界的延伸。”苏鹏介绍,导演特意在舞蹈编排中融入手杖元素,通过持杖姿态、杖尖击地节奏等细节设计,展现人物在不同历史时刻的内心波动。对于肢体语言以流动延展见长的苏鹏而言,手持道具起舞是全新挑战。“起初担心手杖会限制动作幅度,但经过与导演的反复探讨,和一段时间的磨合,发现它反而能强化人物层次感。”

薪火相传 嘉庚精神的时代回响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选择泉州作为巡演的首发地,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密码。从宋元时期刺桐港的万帆竞发,到近代闽南人“下南洋”的浪潮,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泉州的历史与华侨的足迹密不可分。

剧中核心人物“海庚”的原型陈嘉庚生于泉州府同安县,其一生与泉州血脉相连:他三度发起“南侨救乡运动”,抗战时期将集美学校迁至泉州安溪、南安,保存教育火种;担任泉州六中首任董事长并资助办学,以“毅”字校训滋养代代学子。舞剧以“变卖大厦支持厦大”等戏剧冲突,艺术化诠释其“教育救国”的壮举,并通过南洋侨商群像展现其精神感召下泉州华侨“实业报国、兴学振乡”的集体信念。

《海的一半》不仅是对陈嘉庚先生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华侨精神的召唤。从舞台上的闽南红砖厝到现实中的华侨历史博物馆,从陈嘉庚画像到当代学子的琅琅书声,陈嘉庚与泉州的故事,既是地缘血脉的延续,更是“家国DNA”的永恒传承。舞剧以艺术之力,让这段跨越时空的史诗在潮起潮落间生生不息。

记者获悉,《海的一半》将分别于4月6日在泉州大剧院、4月11日至12日在福建大剧院、4月15日在厦门嘉庚剧场进行演出,演出现已开票,福建观众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这部传递嘉庚精神的舞剧。(部分图片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