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菁华:项庄舞剑!后来哪部芭蕾舞剧敢说超越《红色娘子军》了?
发布时间:2025-10-17 21:22:53 浏览量:2
1945 年,薛菁华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附近的美琪大剧院是她艺术启蒙的摇篮。6 岁时,母亲带她观看苏联电影《列宁在 1918》,其中《天鹅湖》的芭蕾舞片段如一道光,照亮了薛菁华的世界,懵懂间,一颗热爱芭蕾的种子在她心底种下。
1956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北京芭蕾舞学校特邀苏联专家授课并招生的消息见报,薛菁华的母亲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会,带着女儿千里迢迢奔赴北京应试。彼时,薛菁华只是个对芭蕾舞略知皮毛的小学生,但她凭借着姣好的面容、优越的身材比例,从上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 32 名幸运儿之一,就此踏入了芭蕾的殿堂。
芭蕾训练是一场对身心的严苛考验,其残酷程度远超常人想象。每天,薛菁华都要进行高强度的练习,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拉伸,让她的脚趾磨破、鲜血淋漓,可她和小伙伴们从不抱怨,眼中含泪,却依旧咬牙坚持。正如古人云:“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在苏联专家彼安古比雪夫、鲁勉杨采娃的悉心指导下,薛菁华的技艺突飞猛进。从最初的群舞,到后来的独舞、领舞,她在一次次的演出中积累经验,不断打磨自己。1958 年,她参加演出《天鹅湖》《波罗涅茨舞》《马祖卡舞》,后两年又参演《海侠》等剧目,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成长,每一个角色都是她迈向成功的基石。
1963 年,经过七年的刻苦学习,18 岁的薛菁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舞蹈学校毕业,顺利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开启了她职业舞蹈演员的生涯。在这里,她继续深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排演了《天鹅湖》《吉赛尔》《泪泉》等多部经典芭蕾舞剧,舞台上的她光芒四射,逐渐成为团里的中坚力量,也为日后饰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 年,中央芭蕾舞团开始筹备排演现代剧目《红色娘子军》。此时,刚从北京舞蹈学校毕业不久的薛菁华,有幸参与其中,最初她被安排担任第三场黎族舞的领舞。
黎族舞的服装十分精美,短上衣绣着五彩花纹,筒裙摇曳生姿,头发高高梳起,再配上带有五指山银装饰的大耳环,穿上这身服装,薛菁华仿佛化身为热情奔放的黎族少女 。舞台上,她身姿灵动,将黎族舞蹈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生命力,她的表演征服了台下的观众,也让她在剧组中崭露头角。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1967 年,《红色娘子军》作为样板戏进京调演并推向全国,一时间声名远扬 。然而,原女主角白淑湘因家庭出身问题被迫离开舞台,这一变动让整个剧组面临着女主角空缺的困境。随后,钟润良、赵汝蘅等人先后接替饰演吴清华,但人员的更替仍在继续。
同年 9 月,《红色娘子军》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周恩来总理出席并邀请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一同观看 。演出中,薛菁华担任黎族舞领舞,她高挑的身材和灵动的舞姿成功吸引了周总理的目光。周总理向剧团领导建议:“你们看能不能让那个跳黎族舞的演员试一试连长?” 就这样,薛菁华迎来了她演艺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转变,从黎族舞领舞改跳戏份更重的 “娘子军连连长”。
1969 年秋,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搬上银幕,却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吴清华扮演者。在这次审看会上,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大家一致同意由薛菁华来饰演女主角吴清华。然而,薛菁华深知这一角色的分量,她自感资历尚浅,基本功还不够深厚,再加上自己个子较高、体质也不是很好,便婉言谢绝,希望领导另选他人 。但周总理一句 “没有规定首长身材一定要高”,让相关领导最终拍板,决定由 24 岁的薛菁华担纲电影版舞剧的女主角。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薛菁华的内心五味杂陈 。她走进办公室,看到满屋子的领导,一种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领导通知她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试排吴清华,这对她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色娘子军》共有 6 场,一天学一场都需要 6 天,更何况还要和合舞伴、合乐队,走舞台、灯光,进行联排、彩排等一系列工作 。走出办公室,她的腿都有些不听使唤,回到宿舍后,她忍不住哭了起来,那一夜,她彻夜失眠 。
但薛菁华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既然接受了这个挑战,她便决定全力以赴 。从此,她开启了魔鬼式的训练模式。每天,她用半斤白糖冲开水,在体力不支时就喝几口补充能量。练功房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她一天要演练 10 多个小时 。每天早晨走进练功房,看到黑板上写着的 “薛” 字,她的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哆嗦,那是压力的体现,但也是她前进的动力。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她不断地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从人物的身世背景到情感变化,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力求将吴清华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
1971 年,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横空出世,薛菁华饰演的吴清华宛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影片的序幕,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昏暗的灯光下,阴森的土牢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息,恶霸地主南霸天的身影如同恶魔般伫立其中,而薛菁华扮演的贫农女儿吴清华,正被大锁链无情地绑吊在柱子上,那紧锁的眉头、愤怒的眼神,诉说着无尽的屈辱与不甘 。
老四奉命将吴清华卖掉,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激昂的抗争音乐如汹涌的浪潮般响起,为吴清华注入了无畏的勇气 。只见她怒目圆睁,一个坚毅的 “弓箭步” 稳稳挺立牢门,全身的力量瞬间汇聚于腿部,紧接着飞起一脚,带着满腔的仇恨与反抗,重重地踢倒老四 。这一脚,不仅踢开了束缚她的牢笼,更踢开了命运强加给她的悲惨枷锁,她如同一头挣脱牢笼的猛兽,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 。
成功逃脱的吴清华,并没有迎来片刻安宁,老四等人如同疯狗般紧追不舍 。她慌不择路,躲进了椰林之中 。茂密的椰林,本应是她的庇护所,却也弥漫着未知的危险 。在这危机四伏的椰林中,吴清华前闪后躲,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警惕与紧张 。她的独舞,犹如一只惊弓之鸟,在恐惧中寻找着生的希望 。
突然,音乐的节奏陡然加快,吴清华仿佛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驱使,完成了那个轰动一时的高难度动作 ——“倒踢紫金冠” 。这个动作,原是京剧中花旦与武生的经典舞台动作,如今在薛菁华的演绎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意义 。她加大难度,前腿离地踢 75 度,后腿如闪电般迅速后踢,右手优雅地向上起三位手,后腿以最大幅度(130 度)触碰自己的手,仿佛要触摸到那遥不可及的自由 。一次又一次,她前后五次跳出无比优美却极具爆发力的 “倒踢紫金冠”,每一次跳跃,都像是在向命运宣战;每一次落地,都像是在坚实的土地上扎根,展现出吴清华想要冲破束缚的坚定决心 。那灵动的身姿,在椰林的光影交错中,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却又带着破茧成蝶的坚韧 。观众们被这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震撼,仿佛身临其境,与吴清华一同在椰林中穿梭、抗争 。
好景不长,吴清华的行踪还是被老四发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就此展开 。二人以双人舞的大翻身跳动作开场,瞬间点燃了紧张的气氛 。老四如饿狼扑食般将吴清华抓住,又狠狠地抛回空中,吴清华在空中短暂地挣扎后,与老四对峙着 。此刻,吴清华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悲伤,但更多的是不屈的斗志 。她用脚尖急速后退躲闪,那急促的步伐,仿佛在诉说着她被鞭打得遍体鳞伤的悲惨遭遇,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无尽的痛苦与愤怒 。
音乐渐渐激昂起来,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老四再次将吴清华拎起,试图彻底制服她 。然而,吴清华岂是轻易能被打败的?她以一个 “扫堂腿”,如旋风般把老四摔向一旁,趁机逃脱 。但凶恶的老四怎会善罢甘休?他紧追不舍,再次抓住吴清华的双手,两人陷入了激烈的拉扯之中 。吴清华毫不畏惧,以芭蕾舞动作大后腿和急速脚尖后腿转,尽情倾诉着满腔的怒与恨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仿佛要将所有的痛苦和屈辱都随着这舞蹈发泄出来 。
尽管吴清华奋力反抗,但仍难以逃脱老四的魔掌 。老四愈追愈激烈,吴清华随即做起芭蕾舞动作 “转身跳”,紧接着是 “180 度大片腿”“下竖叉”“掖腿转” 和一个贴地的京剧动作 “乌龙绞柱” 。短短两分钟内,“鹞子翻身”“高踢前腿接吊腰”“跪地甩头亮相” 等 50 多个动作目不暇接,如同一场华丽而又残酷的视觉盛宴 。
最后,吴清华还是无奈被老四反手按压在地,音乐也骤然停止 。这一段双人舞,薛菁华一气呵成,完成一连串高难度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动作,加以大量大幅度戏曲动作带来的力量感,将吴清华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想要逃脱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个表情,都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吴清华的痛苦与挣扎,也让大家为她的命运揪心不已 。
在这场双人舞中,舞蹈动作的强弱、快慢及幅度大小完美配合,将吴清华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立体 。例如,当老四单手抓住吴清华手臂之时,吴清华原地做出动作 “阿拉贝斯克”,这个原本展现舒展轻盈之美的标志性芭蕾舞姿,在此刻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吴清华的手势由掌变拳,速度、力度和幅度明显增强,舞蹈情绪也由高贵典雅瞬间变成了悲愤和反抗 。这一细微的变化,不仅更好地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让观众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吴清华内心的情感波动 。
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吴清华的思想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变 。曾经,她的抗争只是源于个体命运的悲惨遭遇,为了摆脱南霸天的残酷压迫,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 。她的心中充满了仇恨,那仇恨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驱使她一次次地反抗 。
当她遇到了党代表洪常青,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洪常青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吴清华前行的道路。他用朴实而深刻的话语,向吴清华阐述了革命的真理,让她明白了个人的命运与广大劳苦大众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推翻旧世界,才能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党的教育下,吴清华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阶级的苦难 。她不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战,而是为了千千万万像她一样受苦受难的人而战 。
为了歼灭敌人后援,红军主力部队迅速转移,插入敌军后方 。吴清华看到敌人团丁以后,毫不犹豫地立即双手举刀,那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她对敌人的仇恨 。她勇敢地挥力砍去,每一刀都带着千钧之力,坚决不让敌人占领阵地 。那挥舞的大刀,如同狂风暴雨般,让敌人胆战心惊 。
激战中,意外发生了,吴清华的钢刀脱手 。但她并没有丝毫退缩,反而赤手空拳,猛扑过去,毫不畏惧地掐住团丁的喉咙 。此时的舞蹈展示为 “迎风展翅”,落 “摔叉”,她的身姿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又似一道闪电,迅猛而有力 。紧接着,她一脚踢飞团丁的大刀,二人展开了激烈的徒手搏斗 。吴清华机警地将团丁绊倒,团丁招架不住,被她踩在脚下 。这一系列动作中,巧妙地采用了中国舞的 “前桥”“虎跳”,这些传统舞蹈动作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更展现了吴清华的灵活与矫健 。
最后,吴清华迅速用芭蕾舞动作转身,那优雅而又充满力量的转身,仿佛是她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她完全沉浸在角色当中,感到自己与 “吴清华” 合二为一,精神达到一种至高体验 。在愤怒到极致的那一刻,她乘机夺下团丁的匕首,大喊一声 “杀!”,那一声怒吼,仿佛是从心底发出的,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这一刀,结束了团丁的性命,也把剧目推向了最高潮 。
整个搏斗过程无缝连接,舞蹈紧紧抓住吴清华 “反抗” 的特点,用足尖强劲的力度和向上的动势,生动地展现了她从一个苦大仇深的乡下丫鬟,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 。这一段双人舞,将军事训练动作与芭蕾足尖技巧完美结合,塑造了女战士的飒爽英姿,极大丰富了芭蕾的舞蹈语汇 。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被吴清华的英勇表现所深深感染,心中涌起一股对革命战士的敬佩之情 。
《红色娘子军》宛如一座桥梁,横跨东西方舞蹈艺术的长河,将芭蕾舞的优雅与中国古典舞、民族舞、戏曲舞蹈的独特魅力完美融合。
在这部舞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芭蕾舞标志性的 “开、绷、直、立” 美学原则与中国舞蹈元素的巧妙交织 。例如,在吴清华与老四的双人舞中,既有芭蕾舞的大翻身跳、阿拉贝斯克等动作,展现出优雅与力量;又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的 “扫堂腿”“乌龙绞柱”,以及戏曲中的 “鹞子翻身”“跪地甩头亮相” 等动作,这些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为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将不同的舞蹈语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舞蹈既具有芭蕾舞的轻盈飘逸,又具有中国舞蹈的深厚底蕴 。
再如,剧中的 “倒踢紫金冠” 这一动作,原本是京剧中的高难度动作,被巧妙地融入芭蕾舞中 。薛菁华在表演时,将芭蕾舞的技巧与京剧的动作特点相结合,加大了动作的难度和幅度,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 。她前腿离地踢 75 度,后腿迅速后踢,右手向上起三位手,后腿以最大幅度触碰自己的手,前后五次跳出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吴清华想要冲破束缚的决心,也让观众领略到了中西舞蹈融合的独特魅力 。